商品資料

你可以找自己聊聊--踏上自我探索之旅

作者 : 萬力豪

出版社 : 大田出版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5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5/05/01

頁數: 216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306 NT$360 折扣: 8.5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獻給那些心在隱隱作痛
卻依然帶著微笑逐夢的你

★帶領超過4000人以上建立屬靈的家★
★每週講道在各大平台超過六百萬次觀看★

醫師/作家/傳道人  連加恩強力推薦:
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挖掘到許多智慧、許多我喜歡的句子,因此不斷畫下重點……

看到雄偉的山,不會說那座山很成功;
看到廣闊的海,不會說這是一片成功的海;
神創造人,讓人住在美麗的、而非成功的花園裡。
偏偏人卻總是在追求成功,把成功當成美麗。__萬力豪

你是否害怕改變?你否把「改變」當成敵人?還是你只想維持現狀,因為現狀讓你最舒適。
成就、外表、角色不足描寫一個人,只有核心價值,也就是個人原則才能定義「我是誰」。你想過跟自己的原則摔角嗎?
人生最大的悲劇是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裡,因為我們無法接納自己的真實面。而你無法誠實面對,就無法愛自己。
《你可以找自己聊聊:踏上自我探索之旅》是萬力豪牧師以六個人生關鍵字, 改變、原則、誠實、美好、意義、永恆 ,來整理自己。

四十歲生日這一天他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按下暫停鍵,不一定能找到什麼啟示,沒有最終的答案,在寫滿的筆記本上,他尋求他對六個關鍵字的體悟,省思存在的價值處境。本書就是他的應答:什麼是曾有過的失敗、人生的懊悔、未來的夢想與期望、殘存的陰暗面……
牧師誠摯分享自身經營教會與生活中的掙扎,讓讀者得以反思自身的生命。如何接受共同創立教會的夥伴離開?如何定義自己成功與失敗?如何發現與尊重自己獨處的需要?如何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他說,人生像一場試鏡,總是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而每個階段當我們焦慮與恐懼,不安和迷惘時,記得,你可以找自己聊聊,定期挖掘和探索,練習找到自己信仰的幸福之路。

【探索自己的人生關鍵字】
Chapter1 改變
●如果對人生充滿盼望,一定會相信:改變是好朋友,它帶領著我們換個更好的方向,往更好的地方走。
●改變是不可逆的、必然的、人生的一部分,不必排斥也不要抱怨,打起精神正面迎接。
Chapter2 原則
●成就、外表、角色不足以描寫一個人;只有核心價值,也就是個人原則,才能定義「我是誰」。
●當一個有原則的人,絕對會使你的人生大大加分!因為別人會信任你,那是人生最大的資產。
Chapter3 誠實
●當一個人用謊言來換取別人的愛,他不僅要承受不斷編造更多謊言的痛苦,還將永遠無法確定別人是否真心愛他。
●愛自己的第一步是接納,而接納的第一步是誠實,沒有誠實就不會接納,沒有接納就沒有愛。
Chapter4 美好
●人生就是不斷在追求美好,努力拉近與現實的距離,要是「美好」與「現實」沒有距離,人生就有動力了。
●藉著反覆的思考、調整、修正,確定值得付出犧牲去追求,人生下半場才能走得更堅定。
Chapter5 意義
●人可以活下去,不是因為安全,而是在創造有意義的生命。
●「勇氣」就是當你面對大挑戰時不會選擇舉白旗投降,不會立刻嚇得逃跑,而是帶著決心正面迎擊。
Chapter6 永恆
●因為懷著夢想,讓人產生動力一直往前,盼望在未來能實現。你要的未來,不是發生在明天的日子,而是今天的行動。
●如果沒有任何行動,未來絕對什麼都不會發生,夢想只會幻化為泡沫。

本書特色

★這是萬力豪牧師繼第一本《管他的,就是要有盼望》出版後的第二本作品,延續他一貫的風格,以自身的經驗故事,分享信仰的學習與成長。在六個關鍵字的省思中,讀者也能夠反思自我的成長歷程。
★每個章節後面,是牧師與團隊共同策畫的問題集,讀者可以試著讀完一篇後,用提問的問題來總結與叩問自己的答案。所有的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當你願意追索每個問題,相信你會對自己的生命歷程得到新的啟發與改變。
萬力豪 (Peter Wan)
 
「家不是找到的,是我們一起建造的」
萬力豪牧師是The Hope的創辦主任牧師,帶領超過四千人建立屬於他們的屬靈的家。他的每週講道在各大平台上的觀看次數已突破六百萬次,影響無數生命。
他以獨特的方式結合文化觀察、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以及紮實的神學思考,讓每一篇信息都充滿深度與共鳴。不論是面對信仰的挑戰,還是在人生旅途中尋找方向,他的分享總能帶來啟發,幫助人們在信仰與生活之間找到連結。
大田出版作品:《管他的,就是要有盼望:萬力豪牧師的7個人生變化球》
[前言] 四十歲的挑戰 011

Chapter1
改變Change
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要把改變當成敵人。
1.把改變當成朋友 022
2.美好不該停留在過去式 030
3.先問問得著什麼 038
4.找到你的驚嘆號 044

Chapter2
原則Principle
成就、外表、角色不足以描寫一個人;
只有核心價值,也就是個人原則,才能定義「我是誰」。
5.跟自己摔角 054
6.道理與原則 062
7.我是誰 068

Chapter3
誠實Honesty
人生最大的悲劇是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裡,
到最後,連自己都被騙了。
8.誠實,比你想像的還困難 080
9.聽聽別人的聲音 086
10.看看自己的內心 094

Chapter4
美好Beauty
不要追求別人眼中的成功,
只有真正美麗的事物值得耗費一生去追求。
11.美麗是真理的光輝 104
12.我們在建造伊甸園或巴別塔? 110
13.美好的三部曲 118

Chapter5
意義Meaning
勇氣、犧牲、責任會擴大我們的世界,
讓人生更有意義。
14.把恐懼轉換為興奮 128
15.安全不該擺在第一 136
16.打倒巨人的勇氣 142
17.犧牲 VS 投資 150
18.怪罪 VS 負責 158

Chapter6
永恆Eternity
想要在永恆留下回響,今生必須活得深刻。
19.踏進明天不等於擁有未來 168
20.人生很漫長,人生也很短暫 176
21.關於人生,提醒自己的幾句話 187

[結語] 獻給那些心在隱隱作痛,卻依然帶著微笑逐夢的你 210

推薦序

為什麼這不是一本為領導學寫的書,
卻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領袖?
文◎/連加恩 醫師/作家/傳道人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有一本領導學指定用書,叫做《調適性領導的實踐與藝術》(The Practice of Adaptive Leadership),是由隆納.海菲茲(Ronald Heifetzn)等三位哈佛教授所著,書中提出一個貫穿全書的概念,叫做「陽台觀點」(balcony view),它強調一名領導者需要從舞池(dancing floor),也就是日常事件發生的行動和混亂中,抽身出來,從一個較高的視角觀察情況,如同從陽台俯瞰看清全局,來進行有效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做出明智的決定,以更有效地應對時局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一位優秀的領袖,需要在陽台和舞池之間切換,才能更好地管理組織、理出系統性的複雜脈絡,為所帶領的組織擬定因應戰略。
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們來到 The Hope 的主日聚會當訪客,聽到台上的萬力豪牧師分享他剛剛結束一段西雅圖深山的靜修之旅。當牧師說這趟不是為了禱告,因為在哪都可以禱告、找神,此行是為了更了解自己、跟自己聊聊。老實說,我豎起了耳朵,因為這跟一般期待的不同,身為老基督徒的我,以為會聽到牧師分享自己在山上拚命禱告、讀聖經與神獨處然後遇見神的奇異經歷,按照我熟悉的劇本來說,信徒們等著看台上的人閃閃發光,講一篇更厲害的道,如同閉關練功後,內力大增的武僧,可以開始稱霸武林、為民除害。
原來,萬牧師暫離舞池,去了陽台一趟。而他所俯瞰檢視的局,是他自己的人生、他的雄心或野心,和其所追求的意義。而這本書,正是他用陽台觀點理出來的脈絡之第一手紀錄。
要知道他在陽台看到了什麼,先來了解一下他的舞池。想像一下,如果你跟他一樣,在三十歲出頭,就建立數千人的教會,週末要聽他講道的人,時時需要跟幾百人一同排隊入場,網路上信息的影響力遍及全球,在世人眼中的成功標準通通達標。
那麼,你如何定義成功,如何定義美麗?
你的恐懼是什麼?如何看待改變?
人生所遵循的原則為何,原則有什麼作用?
「安全不是第一」,那麼人生的第一追求是什麼?
明天跟未來的差別是什麼?
為何打敗生命中的巨人伴隨著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獎賞?
一次次的犧牲如何可以累積成意義?如何收集時間給的禮物?
以上這些,都是一位好的領袖需要面對的深度議題。但其解答需要高度的智慧。
聖經中把智慧描述為是有位格的,其實智慧就是神自己,有時,祂高調呼喊:「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聲?」(箴言8章1節),「眾人哪,我呼叫你們,我向世人發聲。」(箴言8章4節);有時,祂隱藏難尋:「然而,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哪裡呢?」(約伯記28章12節)。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挖掘到許多智慧、許多我喜歡的句子,因此不斷畫下重點。我深信,萬牧師在西雅圖的山裡跟自己對話時,其實不是獨自一人,他的身旁站了一位謙卑自隱、聖經中稱為智慧的那位—耶穌—萬牧師所事奉的神,是祂不斷把艱難人生議題的解答,用悄悄話的方式,傳輸在萬牧師耳中、筆尖上。
我誠心推薦這本書,給想要暫離囂嚷的舞池,從陽台的制高點一起俯瞰、檢視自己人生的朋友們。我相信,如同萬牧師,你會透過此書所分享的原則更深地認識你自己,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人生攻略,在你的領域裡,成為更好的領導者。願你,也認識這一位叫做智慧的朋友。

前言

四十歲的挑戰

時間是公平的
二○二二年我出了一本書《管他的,就是要有盼望》,記錄了從童年、青春期到成立教會一路走來的成長故事。小時候充滿困惑,青春期厭世、憂鬱成疾,直到認識了神才走向人生的光明面。二十幾歲時,期待快點到三十歲,覺得男孩到三十歲才算是成熟的男人。三十幾歲時,眺望前方,不時會想著:成熟以後是不是很快就要變老了?然後,漸漸地發現自己不再聽流行音樂,就像爸爸喜歡聽七○年代的老鷹合唱團,我也反覆聽著九○年代的懷舊「老歌」……種種大小徵兆顯示果然來到初老的階段了。
「老」幾乎被所有人排斥,小孩想長大,但大人一個個想凍齡!可能因為沒去思考未來目標,或經過太多挫敗的摧折,讓人覺得時間是可怕的大敵人,彷彿持續不斷地失去,容顏、體力、健康日漸大不如前,我也曾經因此而產生負面想法。但換個角度想,那些全是無法改變的因素,為何要陷在裡面哀嘆?好像在玩一場注定失敗的遊戲。我們不要再想著「失去」什麼,而是該改變思維,想想「換取」到了什麼。沒錯,你會失去青春,但換取來經驗、智慧,並更看清楚人生、更了解自己。不需要為老去所失而焦慮憂傷,時間對所有人是最公平的,金錢可以經由管理而增多,但沒有魔法可以把一天變成二十五個小時!重要的是有沒有用來換取重要的東西,如果整日渾渾噩噩、混吃等死,當然歲月就像手中沙,只會慢慢流逝到毫無所有。
聖經說:「白髮是榮耀的冠冕。」(箴言 16:31 CCB)我們無須怕老,而是該思考怎麼活著。以人類平均壽命八十歲來算,四十歲的我正式進入人生下半場。我的上半場成績單算不錯,享有很多世俗標準的成功,但一場比賽的勝負始終是以下半場決定,甚至是最後幾分鐘逆轉勝或莫名其妙輸得一塌糊塗。站在中場休息時間,回頭看有個二十歲的我,活力充沛、健康狀況良好、整體表現挺亮眼;往前看,遙遠處有個六十歲的我,還不知道他會是什麼樣子?而現在四十歲的我,如果留戀二十歲的我,那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日復一日離他越來越遠,感慨時間不等人、一路走下坡;相反地,如果相信六十歲的我是更美好的樣子,就會更積極地做出決定和改變。

送自己一份生日禮物
為了預備未來,於是在四十歲前我決定了一項挑戰:全盤而真實地面對並釐清我的人生,當作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當時的我,外表看起來好像沒有太多的問題,畢竟事業、家庭都算是美滿。但是我總覺得欠自己一段完全獨處的時間,最好能住在一個安靜陌生的環境,把過去到現在的所有得失、作為好好「閱讀」一遍。計畫開始醞釀,就在美國的一座深山裡,找到一間木屋。那裡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但也許就是因為如此,或許能看得更清楚,更深入了解「我是誰」,所以我決定獨自一人去那裡幾天。
還在籌備的過程裡,我當時最大的恐懼是真正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害怕會發現其實我的人生走的路並非是對的。二十歲時聽過一句諺語,大意是不要花一輩子拚命爬梯子,最後卻發現它架在一面你不想爬的牆上。我自認一直很努力爬梯子,但這面牆是對的嗎?失敗有兩大類,一種是沒達成重要的目標,產生的失望感。但是另一種其實更恐怖:就是達成了目標,然後驚覺不是你想要的或無法滿足,這就是「失落感」,爬上高山,卻發現這不是你想要的風景。失落感,也確實像一個永遠爬不出來的無底洞。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會落入如此境地,所以我在四十歲時決定按下「暫停鍵」!不能低著頭猛衝,也不是踩煞車放空,不一定能找到什麼啟示,未必這趟回來後會有所改變,沒有什麼特殊預期的想像,完全不去想最終的答案,不是因為疲憊也不是不滿足……總之就是想要擁有一段時間認真地反省,懂得反思的人生才是值得活的。
我也試著要去釐清一件事:就是我的人生跟我所追求的真理,到底離多遠?如果人生像一場遊戲,規則不是每個人自己去定,而是神透過祂的兒子基督耶穌活出的生命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好的、永恆的!要活出基督的樣子,就要根據對神的了解,反思自己的夢想是否吻合神的旨意。

毫無保留寫下來
我出發的當天,去到機場。在等候登機前心情極為複雜,一方面懷著興奮要去探索挑戰,一方面被種種恐懼與好奇包圍……我嘗試讓自己冷靜點,就打開了特別準備的筆記本。那是一本沒有任何設計、圖案,從封面到內頁全部空白的本子,象徵了我對這趟旅程仍一無所知。翻開第一頁,想想至少要先有些初步方向,就拿起筆隨意寫下幾個標題:曾有過的失敗、人生的懊悔、未來的夢想與期望、我扮演的角色、感恩的事、長久以來殘存的陰暗面……每一個標題下都是一面空白的紙。接下來的一個禮拜,我每天在下面填寫內容。在寫的當下,都被挖掘出很深沉的感受,有時還會因此留下眼淚。每滴眼淚的背後都由情感與故事融合而成,就像運動員舉起冠軍獎盃時往往會淚流滿面,除了喜悅與感恩,必定也同時想起付出的代價與犧牲。闔上筆記本,我望著它彷彿望向一口深不見底的井,等我到無人認識的所在,一層層下探、一層層尋覓。

燒掉的筆記
到了當地,我租了一台車,開了五小時的車程進到山區的小鎮,購買好食物和日用所需後,我駛入森林更深處。當我看到手機訊號逐漸變弱,最後完全失去訊號時,我知道我已孤身一人。然而,這正是神可以開始對我說話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五點起床,開始靈修禱告,七點開始爬山,可能走一天只會碰到一個人。山區非常寬闊好走,但大到有幾次差點迷路。沒有任何路標,只好每個岔路擺堆石頭拍張照做記號。然後邊走邊想,記在筆記本上,其中還有幾頁燒掉了,那是曾經做錯的事—人生會犯錯不是忽然造成,而是第一步走岔了,然後越走越離譜,慢慢跌入失敗的谷底。回想那個起點,到底為何沒意識到錯誤的起步?為何第二步、第三步一直任由自己錯下去?寫完用火燒掉的意思是經過徹底的反省檢討,希望從此不再重蹈覆轍。

更認識自己
古羅馬「哲學家皇帝」馬可.奧里略寫了一本《沉思錄》,他原本沒有要公開給他人閱讀,只是寫給自己的反省筆記並論述哲學觀點,經過後人流傳,成為西方世界的經典。整本書未必全是真理,但裡面有句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記得你會死」,意思是這一切都會過去,你的生命必定會走到盡頭。背後的意義是,要怎麼經營人生,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才不會遺憾?
據傳古代皇帝出征凱旋歸國,接受眾人夾道迎接時,會有一個人在他耳邊反覆說:「記得你是一個人。記得你有一天會死去。」用意是提醒皇帝要謹記自己只是凡人,不要被歡呼鼓掌沖昏頭而得意忘形。這句話也時時刻刻警醒著我,身為 The Hope 教會的主任牧師,到底神為了什麼賜予我這麼美好的一切?要怎麼樣讓下半場的成績單更漂亮,才能不負使命?
一個禮拜後,完成了山中之旅,回到台灣,仍固定每週還是找出一些時間,拿起一本筆記本,持續地回答同樣的問題:什麼是我曾有過的失敗、人生的懊悔、未來的夢想與期望、扮演的角色、感恩的事、長久以來殘存的陰暗面。就這樣,邊思索邊記錄,那本從裡到外全部純白的筆記本,慢慢地被我寫滿了。這本書,就是這些內容的總結。
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閱讀這本書,但這本書已經達成了它的目的。在這個過程裡,它幫助我更深地認識自己。而且,也許,只是也許,它也能幫助你更多地認識你自己。

這本書會帶你進入Peter牧師生命中經歷盼望的歷程……__台灣靈糧堂主任牧師 周巽正

不管你處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你都會面對「管他的」和「就是要」的決定時刻。__創略廣告總經理 黃志靖

看到一個「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生命。__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董家驊

讀完這本書後你才會發現,「耶式計畫」才是成就這個完美故事背後真正的掌舵手。__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暢銷作家 柳子駿

這個盼望的感染力超過任何病毒,也讓出人意外的平安勝過對未知的恐懼!__讀書e誌版主 吳憶盼

看到神如何帶領Peter牧師從一個有強迫症、暴力又憂鬱的男孩,逐漸成為一位勇氣十足的人……__Uber Eats台灣區總經理 李佳穎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