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教會的大未來-發現一種更deep的教會生活

作者 : 吉姆.貝爾徹

出版社 : 校園書房出版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貨品尺寸/規格:15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李望遠

出版日期:

頁數: 278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342 NT$360 折扣: 9.5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傳統福音派教會主張溫和的改革,
  透過改革教會的反智傾向、敬拜之娛樂導向,
  在穩重中逐步革新。
  新興福音派教會則認爲傳統方式的改革並不足夠,
  必須透過對社會公義的投入和自由式的敬拜等等的作法,
  讓教會徹頭徹尾的改變。

  在非此即彼的拉鋸兩端,貝爾策嘗試從神學的觀點出發,
  從真理、佈道、福音、敬拜、講道、教會論和文化七大方面,
  檢視兩方的優劣,彼此批判的緣由與更新的計畫,
  同時以實際的牧養經驗,嘗試找到第三條路,
  建造一種深入的教會生活。

  這樣的教會,以基督為中心宣道敬拜,
  深入社區,建造振奮人心、好客、溫暖的環境,;
  以行動和宣講顛覆這個充滿分裂的世界,
  以如救恩生命劇深刻的爆炸力,更新文化和藝術;
  用教會生活創造新文化,成爲獨特的抗衡文化群體!

  教會生活可以更deep,教會還能有新的可能,
  在傳統與徹底革新的爭論之間,
  走出一條同時具有穩重和全面改革的嶄新可能。
 貝爾徹(Jim Belcher)

  現任加州新港海灘長老教會救主堂的主任牧師。他生長於傳統教會的背景,經歷過務實派教會企業化的教會增長模式,曾經積極投入新興教會運動,領導「二十多歲團契」(Twenty-Something Fellowship),在加州帕薩迪納的湖畔大道教會與人共創「倉庫事工」(The Warehouse Service)。但後來,他感受到新興教會事工模式的弱點,渴望歸屬於一個比自身運動更大的群體。
 
  貝爾徹本著局內人兼局外人的經歷,仔細爬梳不同陣營的著作,親自走訪這些運動健將與他們牧養的教會;他甚至會在拜訪某人之後把此人的著作再讀第三遍、第四遍。秉持著謙卑虛己、追尋真理的態度,貝爾徹匯聚了不同角度的洞見,寫成《教會的大未來》,從真理、佈道、福音、敬拜、講道、教會論、文化七大方面,探討新興教會的觀點以及傳統教會的批判,分析孰優孰劣,並提出第三條路──深入的教會(deep church):一個有使命的教會,同時委身於傳統與文化,不僅重視敬拜、藝術、群體的創新,也看重教條與信仰告白;既不排拒後現代的文化處境,卻也不受其挾制;前進的方向不偏左也不偏右,而是超越兩端之爭,深入基督信仰的核心。
毛序
引言:第三條路是否可能?

第一部:勘察新領域
第一章 起點:如何同時扮演會友與外人的角色?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第三章 純基督教的尋索

第二部:抗議、回應、深入的教會
第四章 深入的真理
第五章 深入的傳福音
第六章 深入的福音
第七章 深入的敬拜
第八章 深入的講道
第九章 深入的教會論
第十章 深入的文化

結論:成爲深入的教會
致謝
附註

 引言

第三條路是否可能?


福音派教會嚴重分裂。雖然福音派教會一直都很多元,但近年來的支離破碎幾乎摧毀福音運動。迫在眉睫的分裂主要涉及兩個群體:傳統與新興兩大陣營。一九九〇年代末,一些不滿教會現況與方向的年輕福音派信徒(如今被稱爲新興教會)開始抗議。他們在著作與演講中挑出福音主義的許多毛病。他們舉辦會議、著書立説、創立新教會,表達自己的心聲和意見。這個運動匯聚了很大的動能、力量、資源,卻引起福音派教會傳統陣營的強烈反彈。

諷刺的是,三十年前倡導抗議的,正是福音派的傳統陣營。傳統教會對西方教會的光景——反智、娛樂導向、專注於成功,十分不滿,因此寫了《與魔鬼坐席》(Dining with the Devil)、《福音派的喪失》(The Evangelical Forfeit)、《兜售耶穌》(Selling Jesus)、《容不下真理》(No Place for Truth)等書來譴責那些最糟糕的層面。這些書主要是在抨擊羅伯特‧韋伯(Robert Webber)所謂的務實派(pragmatists)。此派倡導「慕道友導向」的敬拜(seeker-sensitive worship),把歷史與禮儀的元素從傳統敬拜中刪去。務實派也以把商業典範應用到教會的結構與運作上,採納心理學的輔導模式,使用源自市場理論的教會增長哲學——這一切都是傳統陣營所譴責的。

批判得正起勁的時候,最新一代的福音派,即羅伯特‧韋伯所謂的「新銳福音派」(the younger evangelicals)加入抗議行列。時至二十一世紀,部分新銳福音派被稱爲新興教會。他們也批判務實派偏好娛樂及個人主義、對社會公義漠不關心、對救恩神學的理解也很狹隘。以上只是略舉數例。

雖然新興教會與傳統教會有許多共同點,前者卻也抨擊後者。傳統教會因此開始反擊。務實派對新興教會的回應不多,傳統教會卻用書籍、會議、部落格來抨擊新興運動。將近十年之後,這兩個陣營處於敵對狀態,他們之間的裂縫似乎沒那麽快癒合。

新興教會包括許多不同的作者、牧者、教會傳統,因此並非單一的聲音。眾人之所以聯合起來,或多或少是因為大家都認爲福音派教會有一些問題。他們尋求的不僅是改革而已,而是徹頭徹尾的改變。不過,這個陣營的成員對應有的改變也意見不一。

當然,傳統陣營也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涵括不同宗派及神學立場。但傳統福音派的群體擁有類似的文化、知識論、教會觀,對新興運動的分析也相當一致。因此,本書把他們都列入「傳統教會」的類別。

不同的語言?

新興教會與傳統教會之間的張力到達巔峰時,「新興村」(Emergent Village)的托尼‧瓊斯(Tony Jones)和道格‧佩吉(Doug Pagitt)去找傳統陣營的約翰‧派普(John Piper)。既然他們都在明尼亞玻利市(Minneapolis)生活與事奉,想要溝通和解也是在情理之中。他們共進午餐,討論彼此之間的歧異與共同點。會談之後,雙方都寫下自己的經歷。耐人尋味的是,讀者會發現兩方的記載天差地別。光這一點,就生動地描繪出兩方之間的巨大鴻溝。

明尼亞玻利的伯利恆浸信會主任牧師派普,在會後深信瓊斯與佩吉兩人認爲「委身的關係比真理更重要」。從派普的角度來看,這是很危險的,因爲這種看法使聖經屈居次要的位置。瓊斯和佩吉在努力解釋他們如何認識人生的終極真理時,派普心裡是這麽想的:「我真不明白這些人是怎麽想的。這裡頭的知識論(即有關人如何理解事物的理論)差異實在太深,處理實存(reality)的方式不同,簡直無法交談,彼此似乎都在對牛彈琴。」吃完午餐後,派普總結道:「我們的世界觀和認知方式似乎有太大的差距,我不確定這場對話有什麽益處,會不會有任何結果。」派普離開時,搖頭嘆息,不知道瓊斯和佩吉對重要神學課題的信念為何。他們就是不肯說清楚。「這次會談之後,我感到很失望,但願會談結果不同,卻真的不知道要怎麽使它不同」。

瓊斯也在《新基督徒》(The New Christians)一書敘述這次會談。他對同一場會談的觀點非常不同。派普主持了一場批判新興運動的會議,瓊斯發現該會議的文宣後,主動伸出「橄欖枝」,約見派普。瓊斯想要澄清雙方都「同樣委身於宣告基督」。他指出,派普是「一位外表溫和的人,他的神學卻一點也不溫和。」「他深信神的憤怒像聖火一樣燃燒人的罪。我們用餐時,他的句子充斥著憤怒、恨惡、血等詞彙。」這場會談似乎從一開始就張力十足。瓊斯回憶道,派普「派普首先承認未曾聽過我的名字,指出他無意針對新興派基督徒」,他針對的是另一位新興派作者麥拉倫(Brian McLaren)。此人質疑派普所重視的救贖論版本。

瓊斯的牧師佩吉向派普獻議:「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合作。」派普卻認爲,若未在救贖等基本教義上達成一致,是不可能合作的。佩吉和瓊斯既然不認同派普的救贖觀,就等於「完全拒絕福音。由此可知,﹝他們﹞不是……基督徒。」當瓊斯指出,幾千年來有數十億基督徒所持守的救贖觀也與今日的派普不同,「這位牧師停頓了一下,注視著我説:『你不應該講道』」。瓊斯嘗試解釋,他認爲福音的主旨是和解,不止於「衡量所有事工的固定教義」。「我們在新興教會所作的一切都是出於友誼,而這種友誼的基礎是和解的生命」。事實上,瓊斯在總結時,對派普的輕蔑還以顏色:「我不確定,若不活出和解的生命,是否能夠成爲正統的基督徒」。

這段對話清楚顯示雙方在神學、知識論、教會本質這些課題上的差距有多大。他們似乎沒有什麽共同點,似乎不可能合一。這兩個陣營能否和睦共處?他們的距離是否真的那麽大?他們能不能齊心合力建立福音主義,抑或他們之間的差異難以協調?

有沒有第三條路?

大部分在觀察這項衝突的人都卡在中間。許多人意識到福音主義的務實派有一些問題,不是他們所要的。他們渴慕更深入的敬拜、更強烈的歸屬感、對世界有更大的影響力。比爾.海波斯(Bill Hybels)是以慕道者為導向的務實派教會先驅,他承認自己一向都錯了,坦承他的教會在門徒訓練方面做得不好。批評他的人因此感到獲得平反。他們知道出了一些問題,也深信合乎聖經的教會觀可以實現。

不過,卡在中間的人無所適從。他們看見傳統和新興兩大陣營對務實派的敬拜看法互通。兩派都批判西方教會膚淺、抽離歷史、看種實效勝過於真正的改變與文化的更新。雙方都呼籲教會找回自己的遺產——寬廣、深入的基督教神學、敬拜,以及實踐,並且要熟悉後現代世界的宣教事工,而這一切都是爲了神的榮耀。然而,兩派無法和睦共處,彼此為敵,用文字和會議來譴責對方。

大多數人都對這場論戰無所適從。許多人讀過新興派的著作,認同這些作者對問題的評估,以及他們所倡議的某些層面。但是他們也讀過傳統派的著作,對其中某些教會願景也有好感。大多數人想要向兩派學習。他們爲何不能和睦共處呢?畢竟,他們所追求的是同樣的東西:更深入、更有活力、可以深深影響人類和世界的福音派教會。另一方面,他們對彼此的戒心肯定事出有因。兩派所教導的福音是否真的不一樣,因此不應該在一起?也許他們的起點不同,故事也不同。卡在中間的人想要找出答案。

本書的對象

本書就是為了那些卡在中間的人而寫。他們對福音派教會的現況不滿,卻又不確定該往哪裡去找答案。他們對新興和傳統兩大陣營所提供的某些層面有好感,但哪一派他們都無法完全適應。兩派的公開矛盾使他們更爲焦慮,不知道該信靠誰、相信誰。若兩者都偏離了目標該怎麽辦?第三個選項或兩極中間的選項是否存在?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魯益師(C. S. Lewis)所謂的「深入的教會」。「深入的教會」來自魯益師於一九五二年刊登在《教會時代》(Church Times)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對抗現代主義運動,維護超自然啓示,他寫道:「也許問題在於,超自然主義者——無論是「低派」還是「高派」教會,合起來還少了個名字。我建議用『深入的教會』這個名字。若嫌不夠謙卑,不妨用巴克斯特(Baxter)的「純粹基督徒?」

第二,本書也寫給那些想要認識這場辯論的外人。他們對這場對話很陌生,想要知道他們究竟在爭論什麽。他們聽過新興教會,但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也不知道此派主張什麽。這整個對話似乎很陌生,也不是他們在教會所經歷的現實。這場辯論為什麽重要?對他們的教會世界又有何影響?他們是否該關注此事?本書將勾勒出這場對話的輪廓,解釋新興教會的本質與渴望,又爲何使傳統教會產生這麽強烈的反彈。

第三,本書也寫給一些神學生,他們正嘗試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教會論——有關教會及其宗旨、結構、目標的神學觀點。讀神學院的這段時光最適合驗證自己所承襲的信念,更深入挖掘,然後慢慢整理出更寬廣且合乎聖經的事工信念。本書列出這場辯論兩方的選項,讓神學生可以理解自己對基督教和教會究竟抱持何種信念。

最後,本書也寫給那些已經參與事工一段日子,並且開始探討怎麽在自己的處境中進行事工的牧者。許多面對中年事工危機的牧者變得枯竭,甚至離職。我不想看見這些事發生。一些牧者對福音主義的某些層面感到失望,正在尋找能夠重新為他們的事工注入生氣的教牧模型。他們雖然不知如何達到這目標,卻知道自己要的是深入的教會,一個對他們和他們的群體有深刻意義、榮耀神的教會。本書是寫給他們的。

全書縱覽

第二章將為新興教會定義,列出他們的抗議以及改革計劃。我將強調他們對傳統教會七大方面的不滿。這些抗議會激怒傳統主義者;所有改革運動都有這傾向。問題在於這些抗議是否正確?我們將在第三章探討,新興教會的抗議究竟威脅抑或鞏固了教會的合一。他們是否擁有同一個故事,抑或相距太遠,無法為神的國同工?若合一的可能性存在,其根據又是什麽?

第四至十章將更深入探討新興教會的七大抗議。每一章的焦點集中於一位引發最強烈反彈或最清楚表述某個新興觀點的作者。雖然這使我無法表達全面、多元的新興觀點,卻容許我更深入探討、好好聆聽,並且以更有助於對話的方式來回應。直接處理一位作者的觀點,比較不易淪為攻擊假想敵。

我們將發現,在這七大抗議中,這些作者都有深思熟慮的批判以及更新教會的計劃。我們也將聆聽傳統教會的説法及他們的反彈、評估這些批判的準確性。然後我將提出兩派的優劣,並進一步指出第三條路:深入的教會。我將訴説我所牧養的教會——加州新港灘(Newport Beach, California)的長老會救主堂(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的故事,以及其他近似教會的故事,作爲如何活出深入教會的例子。雖然第四至十章互有一些關聯,讀者卻不一定要按順序閲讀,可以先跳過一章,稍後再回頭閲讀,或是閲讀您最感興趣的篇章。到頭來,這些篇章都是合力建造深入的教會。

開始這段精彩的旅程之前,讓我先訴説自己的故事,並指出爲何這項課題對我很適切、重要、有意義。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毛序

  《教會的大未來》(Deep Church)是神對我禱告的回應。請容我解釋。

  不久前,一位年輕的「新興教會」牧師告訴我,神學院已變得不適切了。他承認我的神學院不至於像其他神學院那麽差,但事實上我們所有的神學院都是「恐龍」(這是他的用詞)。我問他爲什麽這麽說,他告訴我,我們在神學教育方面的一切努力—— 課程、學位、策略規劃,「都是現代性的成果」。我主持的神學院近來正在修訂策略性規劃,因此我決心要求他進一步澄清這個課題。他指出:「策略規劃用的都是理性。我這一代比較有興趣的是展望」。
  
  這段對話維持不久。我有點生氣,認為他言過其實,而且提出了一些根本無須二擇一的選項。擧個例子:策略規劃本身,難道就不能在適度的「展望」之下進行嗎?
  
  然而,幾天後,我的氣惱轉向了剛好相反的一方。我當時讀到來自一位福音派神學家的另一波攻擊,他為文抨擊那位牧者所代表的「新興教會」思想是「異端」、「背道」。我擔心他也言過其實了。我認識許多新興教會,當中有許多人是真心相信基督,也受到鼓勵去多多研讀聖經,好在順服主的門徒生涯中開闢新徑。而此刻,許多傳統宗派也再次傳出流失許多會友的消息。

  經過了兩場交鋒──和該牧師交談、讀了該神學家的批判之後,我以一顆禱告的心深深渴望這場論戰暫停,好讓我們放鬆一點,真正去聆聽對方。
  
  吉姆‧貝爾策(Jim Belcher)的這本好書是神對我禱告的回應。他以流暢的筆觸為我們提供這方面的指引,細心關注那些很難彼此聆聽的人。他以真誠的尋索者自居,是一位「參與的觀察者」,坦誠地報告他事工中很有創意的努力——包括他一路走來所犯的錯。
  
  吉姆呼籲基督徒建立深入的教會,我們這些人在當今論戰中同時扮演教會會友和局外人的角色,對此呼聲心有戚戚焉。他受過正統神學訓練的背景是無庸置疑的,然而他也知道我們亟需為教會尋找新出路。吉姆‧貝爾策並未佯裝自己掌握所有答案,但是他在書中顯出他確實是非常可靠的嚮導——事實上,他是我所認識的最佳嚮導,指引我們挖掘福音的深層真理,迫切努力,深化教會,在二十一世紀這個奇異又精采的新世界裡,開展有創意且忠心的事工。

毛勵策(Richard J. Mouw)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