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基督教中國化研究初探(簡體中文)

作者 : 林金水、郭榮剛 共同主編

出版社 : 以琳書房

商品語言: 簡體中文

裝訂: 軟精裝

貨品尺寸/規格:17 x 23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14/12/01

頁數: 608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540 NT$60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試閱下載
分享:
 
本书从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角度探索基督教的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神学思想,并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教会管理体制。
 
坚持走中国化道路,是中国基督教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以来,基督教界有识之士为了洗刷洋教烙印,一直在追逐中国教会的自立梦想。本书从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角度探索基督教的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神学思想,既要立足《圣经》教导,遵循基督教基本信仰,又要适应中国国情,融会中国文化。本书数位作者也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教会管理体制。第三,本书的作者们还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索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基督教要与中国社会相适应,实现基督教在中国中国基督教的转变。

林金水

1946年出生于福州。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政协常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福建省八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留学生同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兼职有:中国宗教学会 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福建宗教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史学会理事。曾承担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成果获福建省优秀社 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要著作有《利玛窦与中国》、《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主编)、《泰西儒士利玛窦》(第一作者)、《台湾基督 教史》(主编)、《中国古代官制译名手册》(第一作者)、Al Confucio di OccidentePoesie cinesi in onore di P. Giuliol Aleni S. J(《西来孔子——闽中诸公赠诗》)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华裔学志》(英文)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郭荣刚

1976年生,博士,福建师范大学讲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基督教中国化。

吴 序 

周 序

第一部分 基督教的本土化

1   「诗」与「十字架」─艾儒略与《闽中诸公赠诗》研究

2   对基督教神学中国本土化运动的若干看法与建议—
兼论当代中国基督教的教派问题

3       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礼赞─倪柝声《小群诗歌》研究

第二部分  神學本土化

4   信经传统与地方教会

5   两种「成圣」与「作王」孔孟哲学与倪柝声
圣经思想之比较

6   从圣经启示和教育观点探讨「人成为神」

7   WATCHMAN NEE ON REVELATION: GNOSTICISM OR
DIVINE ILLUMINATION TRADITION?

8   传统精神与人生经历的融合—
对倪柝声《小群诗歌》的文化释读

9   本土化的草根实践—以《奋兴短歌集》为中心、
兼论《小群诗歌》

10 聚会处诗歌的产生及其本土化意涵

11 倪柝声的生命观对召会实践社会关怀之影响

12 “乡人”与“过客”:20世纪汉语基督教
“本地化”的反思

第三部分  區域与人物研究

13 时代巨变下的「巨人」—1949至1951年间的
杨绍唐与倪柝声

14 近代潮汕教牧的兴起——林之纯牧师(1886-1980)的
生平及其著述

15 WHAT IS “NORMAL CHRISTIAN LIFE”
CONDITIONED BY UNDER POLITICAL PRESSURE?

16 The Impact of Watchman Nee  Respecting
the Experience of L-I-F-E

17 本土化亦全球化—倪柝声职事的本土与海外发展

18 政治参与暨教会发展─
台湾两大基督教会神学背景之观察与初探

19 “义怒”还是“反击”:宋尚节批评小群聚会的来龙去脉................ 527

20 倪柝声的“同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鼓岭训练”的考察

21 倪柝声的“实业自养”—以生化药厂为研究对象

22 华北地区基督徒聚会处的历史考察

吴 序

承蒙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邀请我为本书写序,不胜荣幸。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乃为纪念陈增辉教授多年来在福建师范大学从事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具严谨学术修养的史学家,尤其是从事中国近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天主教史、及基督教史研究等。

我有幸于1991年获陈教授邀请来到福建师范大学作访问,更获参观他的个人藏书,教授的学识渊博、做学问的态度十分严谨、亦累积多年搜罗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实在令人佩服不已。当时教授还介绍我认识他的两位得意门生 一位是林金水教授、另一位是谢必震教授,他们至今仍然是福师大历史系的中坚份子。1993年12月,我在香港主办了一个有关“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特别邀请陈教授前来参加,可惜他已抱病在身、不能赴会,更在1994年与世长辞了。我于是在1995年出版《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的序言上亦有提及,并说我将会永远记念他。现在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并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出版有关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学术专书,这些均是最上佳的纪念方法,我必定会特别重视之。现在更蒙研究中心的两位主任 林金水教授、郭荣刚老师的错爱,邀请我为本书作序,实在是受宠若惊、亦只得St之不恭吧!

我本是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的,我对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研究,也是受到陈增辉教授所启发的。陈教授曾在1980年代末远赴美国访问,遇上他的一位老朋友柯文(Paul Cohen),柯文是费正清教授的学生,他刚撰写了一本书: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中文翻过来是:在中国发现历史",是1984年在美国出版的。陈教授十分喜欢这本书,也特意向我推介,说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研究范式,是从以西方为中心转向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陈教授也建议我从这个观点出发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亦可以进深发掘基督教大学教育的中国化历程。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后来,斐士丹教授(Prof. Daniel Bays)也跟随他的研究方向,开展了一个中国本土化基督教研究的项目(Study of Indigenous Christianity in China Project),出版了一本书: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 Century to the Present辑录了几篇有关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重要文章,其中一章就是他自己撰写的:1900-1937年间中国自立教会的成长The Growth of Independent Christianity in China, 1900-1937

 
 

 
 

 

 
 

我受到了陈增辉教授的启发,开始从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研究近现代基督教大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基督教大学的本土发展特色。1996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申请了一个研究项目,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梁元生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的徐以骅教授、与那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史静寰教授合作,共同以中国教会大学作研究的对象,寻找中国基督教教育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在该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柯文的以中国为中心论尚有不足之处,是他还没有进深发现中国人 尤其是华人信徒的内心世界、他们心中所思考的问题等。举些例子:我们特别有兴趣研究一些以教会大学为本位、华人信徒为主题的课题,譬如是徐以骅教授研究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的课题、陶飞亚教授与我共同研究教会大学与国学研究、刘家峰与刘天路教授共同撰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朱峰教授也参与有关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研究课题、并我负责主编的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的课题等。

 

本论文集搜罗了2013年8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及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共22篇,均是围绕着基督教本土化与中国本土化神学的发展为主题的,其中更有18篇是与倪柝声或基督徒聚会处有关的。这样集中于一个小派别教会的研究近年是较少出现的,但亦反映出当代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兴趣。有些学者认为倪氏的神学是20世纪中国最能表现出具本土特性神学之一,原因并不是倪氏将基督教信仰融入中国文化、建构出中国基督教的本色神学来,而只是因为他是从一个华人信徒信仰经验的角度、加上自己从阅读圣经所得的启示而建立的独特神学。对倪氏神学的理解,尤其是他对政教关系、前千禧年、末世神学的洞悉,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我想论文集的出版并不是要统一思想,而是要建立一个学术平台,以便学者们能够表达不同的意见。或许有些部分看法比较偏激,但是为了保留个别学者的独特立场,我相信编者们并没有加以润饰或修订、也是让读者们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文章来。

为何要研究倪柝声的神学思想?在1980年代以前是较少学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的。在香港,较早期的研究报告应是林荣洪的《属灵神学:倪柝声思想的研究》。1990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图书馆开始购置倪氏的著述、认定倪氏的神学思想是可以作为中国基督教灵恩运动的一个具体个案研究,亦是有其学术研究的价值的。经过10多年后,终于有三位学者发表他们的研究报告,分别是:袁明惠的《倪柝声地方教会理念的实践》、梁家麟的《倪柝声早年的生平与思想》、和刑福增的《反帝、爱国、属灵人:倪柝声与基督徒聚会处研究》。外国学者方面,亦有不少是对倪氏的神学思想有兴趣的,尤其是他对‘属灵人’及‘地方教会’的看法、及如何影响‘小群’教会在中国的发展的。较值得注意的是Dana Roberts1979Andrew Wai Man Ng1985Norman Howard Cliff1987、及Ken Ang Lee1989的研究,他们均是以集中研究倪柝声的神学思想为主。刚才引述斐士丹教授时,亦有提及他是关注倪柝声和基督徒聚会处的研究,但他比较重视它们可以作为中国教会自立运动之一个具体个案来处理,斐教授也这样说:倪柝声(他在国外所用的英文名字是‘Watchman Nee),这个名字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圈子中已多为人熟悉,他的言论及著述亦多已被翻译和出版,至今仍是广泛流传另一位较近期的学者是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连曦,他是专门研究外来的(普世)基督教是如何转变成为中国本土民间的基督教,他的原著是用英文发表、获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题目是:Redeemed by Fire:The Rise of Popular Christianity in Modern China;中译本是:《浴火得救:现代中国民间基督教的兴起》,后来亦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之。连曦博士也是将倪柝声和「小群」(基督徒聚会处)作为一个民间基督教的案例来研究、并且另辟一章作讨论,显出他对倪氏思想的重视。西方学者的广泛研究确实是值得我们留意、他们研究的成果也是值得中国学者们认真参考和比较的。

大陆方面,较早从事中国本土基督教个案研究的学者是陶飞亚教授,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关于倪柝声等其他中国本土基督教的研究,陶教授亦曾这样说:建国初期在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如倪柝声、王明道等,仍然被看成是一些敏感问题、资料收集难度大,发表和出版困难较多。……结果是大陆学者尽量回避或者很少研究的、海外St在不断地研究本论文集所收集的文章中,部分亦有是来自大陆的学者,是十分难得、也是令人鼓舞的。笔者相信,本论文集的出版,必定可以为这研究领域开拓一个更宽敞的平台,更能提升有关中国本土基督教的学术研究。

本论文集亦辑录了几篇来自台湾学者的文章,其中一篇是由王实之、吴怡伶、周复初三位学者合作撰写的。这篇文章较为突出,因为它提出了一些具创意性的思维。这三位学者在研究倪柝声的地方教会运动时,不仅是将之视为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一个实践案例,更是进一步指出倪氏的教会后来亦演变成一种全球化的运动、分布于不同的地区、建立了4000多个不同的地方教会。这种本土化亦全球化、再又本土化的现象也确是值得学者们留意的。有关全球地域化理念的探讨,最早是在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上选定了全球地域化与基督宗教的题目全球地域化所强调的是一个兼具双向及互动的关系。它不仅是关注全球化、也着重地域化、更也是寻求两者之间的双向及互动的关系的。无可否认,中国基督教研究是一种涉及全球地域性的研究。一来,因为基督教是属于普世性的宗教,它的研究也是涉及跨地区、跨文化、跨语言、跨档案史料的研究。柯文所建议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是较早发现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不能单是从以西方为中心的角度去研究,它也必须是属于本土地域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一项研究。而全球地域化的概念正好帮助我们看到基督教运动也不单是一种普世的宣教运动,它亦同时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元素、也需要我们从基督教本土化的角度去研究的。后来我亦应用了这个概念,并在《历史研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全球地域化: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新视角>,证明了这种全球地域化的互动思维确也是一种可行的研究视角。

 
 

 
 

 

 
 

上海大学一位学者刘义副教授亦曾有应用全球化的理论研究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包括全球宗教复兴运动及基督教的灵恩运动。

 

他在2009年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从事全球灵恩运动与当代中国的基督教研究。他亦曾在2011年参与台湾真理大学举办的近现代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Universal Body and Local ChurchWatchman Nees Legacy in the Chinese Context<倪柝声的教会观与其在华人社会的影响>)一文; 又在20128月在日本基督教史学会举办的研讨会上发表另一专文,题目是: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hristianityA Study of Watchman Nee and Witness Lees Ministry<中国基督教的全球化:倪柝声与李常受教会职事研究>),亦是将倪柝声的地方教会运动放在全球化的领域中进行研究、是本土化亦是全球化。

撰写这篇书序的时候,我刚在武夷山参加另一个有关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在大会上宣读了一篇主题文章,题目是:《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在大会上,我引述了韦卓民教授的一段说话。韦卓民是华中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1928-1952),他在1945-1946年曾获邀为亨利鲁斯世界基督教研究的客座教授(Henry Luce Visiting Professor of World Christianity),也是最早思考全球化与本土化基督教的关系的中国学者之一。在撰写当客座教授的就职演讲词时,韦卓民选择的演讲题目是:让基督教会在中国土地上生根Rooting the Christian Church in Chinese Soil)。为甚么会选择这样的题目?他解释说:基督教既是一个具世界(普世)性的宗教,其信仰必须要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让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均有机会透过其独特的文化将基督教信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显明基督教信仰的普世性来。换言之,基督教虽是普世的宗教,但也必须要经过地域化/本土化的历程。基督教传来中国后,也必须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成长,成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基督教。普世的基督教也是需要不同地域民族的参与,包括中国人的参与,否则,基督教就不可以成为具普世性的基督教了。韦教授还补充说:(不单是)中国人民需要基督教,基督教也(同样地)需要中国人民;因为没有中国(地域性)的参与、没有华人信徒加入教会、没有华人神学的发展,基督教就不能成为一个普世性的宗教。原来本土化的意思就是要让基督教的信仰能够在不同的地方生根、成长、让世界不同的民族能够透过本土地域的文化将基督教的信仰表达出来。当然,基督教成为了中国本土(民间)的基督教后,它就是中国/民间宗教的一部分,我们便需要进一步探究它与当代的政府及社会的关系如何、并它在中国社会/文化上应扮演怎么样的角色。这也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基督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学者们特别关注的。

此为序。

 

吴梓明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

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3年11月10日

武夷山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