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相約在聖城

作者 : 葉光明、利迪亞

出版社 : 以琳書房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軟精裝

貨品尺寸/規格:21.5 X 15.5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徐成德

出版日期: 2008/12/01

頁數: 256

適用分類: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252 NT$28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本書可說是葉光明牧師與第一任妻子利迪亞結褵三十年的紀念特刊。葉光明與年長他廿五歲的愛妻伉儷情深,書中文字引人入勝,精彩描述利迪亞如何隻身前往耶路撒冷回應神呼召的感人故事。誠如葉光明牧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的,這位傑出女性在耶路撒冷三年的傳奇經歷,必將觸動你我的心弦……

書中有另外一個角色,也可說是真正的英雌角色,就是聖城耶路撒冷。本書所描繪的,是經過四百年土耳其掌控後的耶路撒冷,與今天觀光客所熟悉的城市相當不同。葉光明與利迪亞的禱告是,盼望藉著本書,能和讀者分享他們對這個城市的將來所懷有的迫切感,並且讓每一個認真「為耶路撒冷平安」禱告的人,能夠被利迪亞的愛所激勵。

葉光明牧師一九一五年生於印度邦加羅爾,成長於英軍家庭背景。曾受教於英國伊頓學院、劍橋大學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精通希臘、拉丁、希伯來、亞蘭等多種語言和哲學,並在劍橋英王學院深入研究古今哲學,以無神論者自居。

二次大戰期間,葉光明牧師在英國皇家陸軍醫療隊服役時悔改信主,開始深入研究聖經。在一次經歷主大能之後幾天,也經歷聖靈的洗,這次的經驗改變了他的生命,使他奉獻一生於研究並教導神的話語。

一九四五年從軍中退伍後,葉光明和利迪亞.克里斯頓森(Lydia Christensen)在耶路撒冷結婚。利迪亞是一間兒童之家的創辦人,因此葉光明立即擁有分別為猶太、巴勒斯坦、英國裔的八個女兒。這個家庭在一九四八年一同見證了以色列的復國。一九五○年,葉光明於肯亞的大學擔任校長期間,又收養了一個女兒。

一九六三年,葉光明一家移民到美國,在西雅圖一間教會牧會。由於受到甘迺迪總統遇刺的影響,他開始教導美國人為自己的國家禱告。一九七三年,他成了「美國代禱者」(Intercessors for America)機構的共同創辦人,以所著作的「透過禁食禱告塑造歷史」(Shaping History through Prayer and Fasting)喚起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為自己的國家禱告。當共產政權在蘇聯、東德、捷克等地垮台時,此書的各種地下譯本成了激勵基督徒的最佳工具。

利迪亞在一九七五年逝世,葉光明在一九七八年與路得.貝克(Ruth Baker)結婚(她是收養了三名子女的單親媽媽)。他們也是葉光明在耶路撒冷事奉時認識的。路得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逝世於耶路撒冷。

葉光明於二○○三年離世,享年八十八歲,他一直到離世前幾年,都持守在神所呼召的事工中,在世界各地傳揚神的真理,為患病、受壓制者禱告,按照聖經傳講對時事的洞見。他有四十五本以上的著作,被譯為六十多種語言,銷售全世界。他在歷代的咒詛、魔鬼學、對以色列的聖經洞見等主題上,都有具先驅性的教導。

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北部的「葉光明事奉團」(Derek Prince Ministries)透過在世界各地的分部,繼續傳遞葉光明的教導,並訓練宣教士、教會領袖和信徒。他的廣播節目「成功生活之鑰」被譯為十多種語言在各地播出。葉光明清淅、超越宗派的聖經教導估計已傳至全球半數以上的地區。

葉光明身為國際認定的聖經學者和屬靈權威,在世界六大洲事奉超越七十年。他在二○○二年時說:「我有一個渴望,相信也是神的渴望,神在六十年前藉由我展開的事工可以不斷運作,直到主再來時。」

前言 1
序言 3
第一章 耶路撒冷的女嬰 7
第二章 意中人 13
第三章 遇見耶穌 25
第四章 埋葬 41
第五章 卡爾森醫師的信息 59
第六章 旅程 85
第七章 耶路撒冷 103
第八章 屬於我的地方 119
第九章 第一個任務 131
第十章 猶大之營 147
第十一章 順服 169
第十二章 圍困 183
第十三章 城牆上的守望者 197
三十週年紀念版本後記 205
附錄 三幕劇 231

 第一章

耶路撒冷的女嬰

天空的最後一抹斜陽餘暉在我身後淡出,耶路撒冷的街道更顯陰暗空盪,只有我的鞋子摩擦石子的聲音打破箇中寂靜。濕冷的空氣在臉頰上覺得格外刺骨,我下意識地把拿在手上的袋子抱得更緊。

最後,走下一道石階,到了地下室門口,我終於鬆了口氣。我把袋子掛在左臂,右手伸進大衣口袋拿出一把重重的鐵鑰匙,鑰匙在鎖孔中轉動的粗嘎聲迴盪於空空的中庭。我急忙進去,從門的另一邊再把鑰匙插進去,同樣的粗嘎聲告訴我,門已經安全鎖好。

我摸索著走到靠在牆邊的床,把行李放在上面。床邊有一個木櫥櫃。我在櫥子上面探索,摸到火柴,劃燃一根,微弱的火苗照到櫥櫃上有一盞煤氣燈。我又劃了一根火柴,把燈點亮。

燈光映照出簡陋的房間,地上鋪著石板,牆也是石頭,除了床頭掛著有照片的月曆,可說是家徒四壁。床與櫥櫃之外,還有三件家具:靠在一面牆的桌子、椅子,還有窗下的一個柳條箱子。窗戶安裝了厚重的鐵條,無言地見證著每一個居民的恐懼,致力把自己的家打造成安全的堡壘。

我又走到擺在床上的那個包袱,粗糙的黑色圍巾裡躺著一個女嬰,小小的身子用一件骯髒的內衣半遮著。她的皮膚好像脆薄的黃色羊皮紙,在雙頰上繃得緊緊的,摸起來火燙的。黑色的頭髮因著流汗濡濕,緊貼在太陽穴旁。深窪的眼睛看了我一眼,又閉上了。

我打開另一條圍巾,拿出一個奶瓶,裡面有幾盎司的溫牛奶,同時有一團紙掉出來,落在地板上。我慢慢地把奶瓶放進嬰兒的嘴裡,看她反應如何。剛開始,吃奶的動作對她好像太費力了,可是過一會兒,她就開始吸奶嘴了。

我從地板拾起那張紙條攤平,上面有三行工整的字:緹可娃‧寇衡(Tikva Cohen)─生於耶路撒冷─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四日。

我不禁望向床頭上的月曆,今天是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廿八日,星期五。實在難以相信,這個孩子已經一歲多了!如果只看她的重量與身高,我會說她只有六個月大。

嬰兒繼續吸吮著,而我則環顧房間。我需要一個地方,讓孩子免受濕氣與石頭寒涼之苦。我能用什麼?我的眼光落在窗戶下的柳條行李箱。這應該可以!不過我需要鋪上東西,於是急忙打開廚櫃的抽屜,翻出所有的內衣與其他柔軟衣物,鋪在箱子的底層與四圍,盡量弄得鬆軟舒適,並且把蓋子打開靠在鐵窗上。

這時候嬰兒已經沒有吃奶,似乎睡著了。我輕輕脫下她身上的棉背心,用我身上的藍毛衣幫她裹了好幾層。我把她放進箱子的時候,她輕啼了兩聲,不過很快又入睡了。她的呼吸短促,身子因為發燒而間或發抖。

我可以找誰幫忙?腦海裡浮現出耶路撒冷空盪黑暗的街道,充滿驚恐與疑懼。每扇門已緊鎖、每扇窗已緊閉,也沒有電話叫救護車或是醫生。我與這個瀕死的嬰兒困在家徒四壁的房間內。

這時,我目光落在燈下攤在櫥櫃上的那本聖經。這個時刻,可有什麼信息給我嗎?攤開的頁面正好是雅各書,我讀下去,不由得被兩節劃綠線的經文所吸引: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各書五章1415節)

 

「用油抹……」我一直慢慢重複唸這幾個字。油不成問題,但我絕不是「長老」。然而當時只有我一個人,沒有其他人能伸出援手。當然,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我打開存放食物的櫃子,拿出油瓶,放在燈下,瓶子裡的東西介於綠色與金色之間,散發著沉滯的光澤。這是猶大山區生產的純橄欖油,也就是歷世歷代以來,膏抹了以色列的先知與君王同樣的橄欖油。

我左手拿著油瓶,跪在柳條箱前的石板地。嬰兒的呼吸愈來愈困難,四周的空氣潮濕得很詭異。我突然打了個冷顫,因為我正與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死亡的力量正面交鋒。

為了增強我的信心,我大聲複述剛剛在聖經所讀的話語:「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雅各書五章15節)我顫抖著在右手的手指上滴了幾滴油,塗在嬰兒的額頭。

「主耶穌,我奉的名!」我低語著:「她是的小姊妹,是屬於的子民。主啊,求因名的緣故醫治她!」

過了幾分鐘,我睜開眼。是我的幻想,還是嬰兒沒有像剛剛那麼發抖了?手放在她的面頰,還是滾燙!

我閉上眼,再次禱告:「主啊,是帶我到這裡來。是告訴我離開故鄉,到耶路撒冷來。主啊,讓這些百姓知道的名字帶有能力,而也的確垂聽禱告……。」

時間好像靜止下來。我跪在箱子前面,一會禱告,一會看嬰兒有沒有起色。她的呼吸很順暢,可是皮膚還是燒得發燙。偶爾我會看到她的眼睛,在深窪得不太尋常的眼圈裡,凝重地注視著我。

我的膝蓋因為跪在石板上逐漸又冷又僵硬。我起身在屋裡踱步,同時繼續禱告。過了一兩個小時,我覺得一直站著也毫無所獲,就決定上床,以免因為房間的濕氣而受寒。

熄燈前,我提著燈照一照嬰兒,看看有什麼進展。孩子目前至少沒有在發抖,而且應該是睡著了。不過她的皮膚還是熱得發燙。這個小小的軀體還能抵抗多久呢?我終於吹熄燈,爬上床,把被子拉到脖頸。

躺在黑暗中,我的思緒不禁又回顧起帶領我來到耶路撒冷的一連串奇特事件。回憶的眼睛依然可以看見一間教室掛著丹麥地圖。就在六個月前,我還在那裡教地理呢。日德蘭半島(Jutland)的岬角像個鋸齒狀的火石尖頭,向北直探斯卡格拉克灣(Skagerak)。在日德蘭半島的蔭庇下,東邊有兩個小島菲英島(Fyn)與斯波洛格島(Sjlland),中間相隔一條狹長的水域,稱為史托爾海峽(Stone Blt)。

在史托爾海峽東岸與斯波洛格島的西南角,有一個城鎮叫科索爾(Kosor)。懷著熱切的渴望,我的腦海裡充滿了那個地方的細節。科索爾與耶路撒冷簡直有天壤之別。馬路乾淨又明亮,兩側是成排的紅瓦白屋簷的磚房。我彷彿又聽到孩子們的尖細嗓音在唱著丹麥兒童在學校一定會學到的那首歌:

I Danmark er jeg fodt

Der har jeg hjemme

我生在丹麥

那裡是我家……

 序言

這是一位最傑出之女性生命中三年時光的記錄,她正是我的妻子。這三年間,她離開物質環境的安舒與工作上的成就,迎向危險、貧窮,離開她所珍愛的人與物。她是一位頂尖的老師,離開了乾淨、守法的祖國丹麥,沒什麼錢,隻身踏上旅途,來到落後、動亂的地方。那個地方是耶路撒冷;時間則是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長年不息的戰爭開始之際。

利迪亞熬過嚴苛的飢渴、圍困,與街頭上的槍戰。但她從這一切中卻發現我們都在尋求,卻少有人找到的喜樂、平安,與完全的安穩,而無視於外在的生活環境如何。

她在屬靈上的探索,也比我們先進一個世代,成為靈恩運動的先軀,這是至今許多人認為今天這個世界最積極、最有盼望的信仰潮流。面臨今天日益高漲的壓力與對峙,利迪亞的故事也指向那些可以歷經二十個世紀的考驗而屹立不搖的答案。

我個人已經親身經歷,因為我們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相識結婚。我在英國的伊頓學院(Eaton College)與劍橋大學完成學業,並在國王學院(King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