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試煉與試探--聖經詮釋與符號學

作者 : 吳孟翰

出版社 : 華宣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貨品尺寸/規格:16.5 x 23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3/02/01

頁數: 240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324 NT$36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本書要探討的是,符號學的經文分析如何幫助我們(尤其是需要準備講章和帶查經的牧者和教會同工)在短時間內,深入淺出地帶出上帝話語的力量。通過突顯文本的上下文語境。本書希望符號學的經文分析,在讓我們的聖經詮釋展現自己的特色之餘,也能實踐聖經詮釋的倫理。

#台灣神學院
#台神

 
吳孟翰

馬來西亞吉隆坡華人,十六歲患上登革熱,內臟出血,在醫生們認為無可救藥時,神蹟地快速康復。
赴美後於加州伯克萊大學取得學士、聯合神學研究院取得碩士,並於范德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之後在美國牧會和開拓教會,並在亞洲宣教。
目前任教於台灣神學研究學院,並擔任神學研究所神學碩士班主任及國際事務組長。
推薦序一     曾宗盛 8
推薦序二     孫寶玲 11
推薦序三     楊克勤 14
Foreword     Daniel Patte 16
前  言     Daniel Patte/吳孟翰 翻譯 21
自  序 25


第一章    為什麼從符號學的角度與聖經對話? 29

一、如何減少物化(objectify)聖經,更多讓聖經對我們說話? 33
 (一)故事論述的開始與結束:初步的探討 34
二、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的好處 43
 (一)什麼是符號學? 43
 (二)引用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的第一個好處:與華人榮譽恥辱文化的共鳴 46
 (三)引用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的第二個好處:促進嚴謹和彼此鑑賞的對話 48
     1. 經文詮釋的過程:文本、詮釋框架、詮釋者的處境 52
     2. 文本分析 54
     3. 詮釋者的世界觀或詮釋框架 55
     4. 詮釋者的社會處境 59
 (四)引用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的第三個好處:在短時間內深入淺出詮釋經文 61
三、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為何特別適合詮釋榮譽恥辱的價值觀? 65
四、結語 73


第二章    符號學理論與聖經研究的簡介 75

一、文化裡的關聯性思考 79
二、文本裡的關聯性思考 84
 (一)符義(Semantics)和句法(Syntax) 87
 (二)基要符義範疇(Fundamental Semantic Category) 92
 (三)符號矩陣:意義產生的基本結構(Elementary Structure of Signification) 94
 (四)身體感覺感知的基要符義(Fundamental Semantics) 100
 (五)句法 (Syntax):對符義的斷言(Assertion)和否定(Negation) 102
     1. 行動素模式(Actantial Model) 104
     2. 敘事句法(Narrative Syntax)與敘事編程(Narrative Program) 106
     3. 處境式的論述句法(Discoursive Syntax) 107
 (六)符義與句法的交織 108
     1. 處境式的論述符義(Discoursive Semantics) 114
     2. 主題化(Thematization)與具象化(Figurativization) 116
三、結語 118


第三章    六個步驟的簡介:符號學的經文分析 121

一、詮釋的倫理:詮釋者的具體處境 123
 (一)符號學的經文分析不是一種結構主義 127
 (二)符號學的經文分析強調讀者的詮釋處境 129
二、符號學的經文分析:以馬太福音二十五章 1–13 節為例 136
 (一)第一步驟:鑑定經文論述的完整性及其主題 137
 (二)第二步驟:鑑定對立動作(Opposition of Actions) 143
 (三)第三步驟:分析賦予者的特色 147
 (四)第四步驟:分析領受者的改變 150
 (五)第五步驟:鑑定完整故事論述的基本模式(Pattern) 152
     1. 關於主的信念 153
     2. 關於跟隨者的信念 153
 (六)符號矩陣的分析 154
     1. 第一個符號矩陣突顯的價值觀或語義特徵:因為尊重,所以順服與不敢大意 157
     2. 第二個符號矩陣突顯的價值觀或語義特徵:因為缺乏時間和能力,所以有周詳的思考和責任感 159
 (七)第六步驟:作者以讀者能接受的具體表達(Figure)來潛移默化地說服讀者 162
三、結語 166


第四章    在誘惑中的上帝話語:神與我們同在?我們與神同在? 169

一、路加福音的版本:耶穌滿有聖潔的靈 176
二、馬太福音四章 1–11 節的開端與結尾突顯的主題:神的同在、人與神同在 181
三、第二步驟:鑑定對立動作(Opposition of Actions) 188
四、第三步驟:分析對立動作的賦予者的特色 190
五、第四步驟:分析對立動作的領受者 199
六、第五步驟:鑑定完整故事論述的基本模式(Pattern) 203
七、第六步驟:作者以讀者能接受的具體表達(Figure)來潛移默化地說服讀者 204
八、結語 208

第五章    故事論述的開端與結尾 209

參考書目 217

 

 推薦序

一生。一世。
任志強博士(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保羅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了。」(林前十五19)但是,我們靠基督,若只懂盼望來世,豈不是一樣的可憐嗎?

  好幾年前知道厚基兄準備寫一本叫《只有這一生》的書,也大概知道他背後的想法,暗裡叫好,也暗裡為他擔心。

  叫好,正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處理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糾正某些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偏差,推動信徒群體重新思索原初基督信仰的歷史原貌,也許還可以進而刷新一些非信徒對基督宗教的印象。

  擔心,也是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稍有閃失,隨時粉身碎骨,因為它會令不少自命「信仰純正」的現代教會覺得自己的信仰論述備受挑戰,判定作者離經叛道,宣揚異端邪說,於是群起鞭撻,務求令作者從地平線上消失。

  不過,此刻回想,我這個擔心或許是多餘的──不是因為我覺得毋須擔心,而是因為我知道,擔心其實也沒有用。在這個立場先行、理據滯後的時代,不管作者對手上的題材處理得好抑或不好,或者儘管他多麼小心翼翼,引經據典,層層推論,世界上也總有些自命正統、認為自己比上帝還要神聖的人(借用潘霍華在《獄中書簡》語),一看見題目不對胃口,不符合自己自古以來接受的那套,就馬上條件反射,準備拔槍開火。

  然而無論怎樣,看到厚基兄繼續發揮他的古道熱腸,再次向高難度挑戰,內心畢竟是欣喜的(當然也是羨慕兼妒忌的啦)。吾生有幸,曾與厚基同窗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當年旁觀其博士研究,已知他是個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愛向高難度挑戰的人,但他絕非那種專門找牛角尖來鑽、致力攀爬象牙塔頂而目空一切的學者,而是個滿有牧養情懷、敏銳於自身和他人內心掙扎的血肉之軀。猶記得,當年某個把酒談心的晚上,他跟我們幾個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同學分享,說自己一度很抗拒「學者」(scholar)這樣的稱呼,但後來想通了,其實所謂「學者」,本意只不過是「不斷學習的人」,那就安然了。厚基的研寫,從博士論文對《聖經》保羅書信和《易傳》的文本互涉與「雙瞳詮釋」(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s),到幾年前重新探討同性戀所涉及的信仰掙扎,以及對大衛皇朝的再詮釋,對於他來說,都不是純粹學術鑽探,或者對聖典的理性詮釋,而是背負著對生命的關懷,對個人和群體本相的尋根叩問。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然而,全書最好看的(或者應該說:最令我怦然心動的),卻是最後的「跋:憶當年」──那是作者身為一位研讀聖經的人、學習神學的人、信仰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是牧養上主群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掏出來,坦然放在人前,讓讀者對他的論述恍然。這個跋,就如基督教神學所講的「終末」(eschaton)一般,表面上是放在最後的,事實上卻是支撐著整部著作,令整本書make sense、顯出整個研寫計劃的真正意義的關鍵。

  因為曾經在蘇格蘭同窗數載,我們的人生從此交疊,但除此之外,我跟厚基的成長背景、人生與信仰歷程其實完全不一樣,他所經歷過的,我差不多都沒有接觸過。然而,身為東亞地區的華人/漢人基督徒,我們的信仰內涵,教會圈子裡的教導和氛圍,群體所承傳的信仰傳統,卻原來如此接近,交疊得如此多。而根據我的接觸和觀察,東亞地區以外的華人/漢人基督徒,主流的信仰內涵也非常相近。
 
  厚基的《只有這一生》能否說服閣下,就只能由每一位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人,自行斷定。你沒有需要認同他所有觀點,也不一定同意他每個細節的論述,但你不可能抹殺他的認真和努力,完全無視他所提出的。作者已經發出了這個邀請,邀請讀者細心考慮他所做的功夫,重新審視現代教會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生觀,那就請你開放心懷,接受邀請,迎接挑戰吧!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