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特色介紹∕郭秀娟(校園書房出版社資深編輯)
德席爾瓦的《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出版於2004年,是一本真正的21世紀作品,集近代新約研究之大成。本書最大的特色,誠如此書的副標題揭示的:contexts, methods, and ministry formation,就是背景、方法論、事奉塑造三方面。
這本新約導論的基本寫作策略,與一般的導論相似,舉凡導論會探討的問題,如:作者、成書日期、讀者、大綱、信息與主題、文學特色、書卷的貢獻等等,都有所涵蓋,幫助我們在讀經的時候,不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光景。但除此之外,作者在各章節中,以特殊獨立的單元框架,幫助讀者進一步認識每一卷書的背景、方法論、事奉塑造。
1.背景(CONTEXTS)
作者討論的背景,不只專注經文的上下語境,同時也注重經文和其他文本的互涉(舊約和當時代的拉比文獻等,德席爾瓦本人是研究次經的專家),以及初代教會的社會和文化背景。
讓我們舉一節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文為例。馬太福音十八章18~19節: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我們常常在禱告會,或私下為別人的難處代禱時,運用這節經文來禱告,以支取神的應許。但是,我們是否知道,耶穌是在怎樣的語境下,賜給我們這樣大的權柄?德席爾瓦提醒我們,如果把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從頭到尾讀一遍,就會發現這章聖經乃是在處理一個問題:教會紀律的問題。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整章經文處理的,都是信主之人的問題,從第6節「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到第10節~14節失羊的比喻,都很清楚談的是「信我的小子」。這和路加的失羊比喻不同,路加福音中的失羊比喻,上下文很清楚的指出,迷羊是圈外的稅吏與罪人,但是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中,指的卻是犯罪走迷的信徒。
因此,馬太福音第十八章中,耶穌這段應許和權柄,是針對教會要處理信徒犯罪的紀律問題,然後,主應許會賜給教會極大的權柄。德席爾瓦更進一步從猶太拉比著作中,常出現「捆綁」和「釋放」兩個詞,幫助我們了解前者指禁止的事,後者指允許的事。教會是擁有真理的地方,有權柄指明什麼事是可容許的,什麼是不能容許的,我們若照主的話去執行,上帝應許祂會賜給教會權柄,可以將人逐出教會,或接納進教會。
今天的教會,大都不太敢處理信徒的罪,這樣,怎能使罪的重擔脫落呢?也難怪我們不能享有神同在的極大應許。不過,德席爾瓦也提醒我們,從失羊的比喻,看到主以極大的愛與耐心,挽回失迷的信徒,要放下九十九隻沒有走迷的羊,去找回那一隻迷失的羊。上帝的生意頭腦,真的和我們很不一樣!作者在此提醒我們:群體的紀律(discipline),以及群體的「門徒造就」(discipling),二者都不可偏廢。
德席爾瓦又提醒我們,留意「捆綁」和「釋放」這兩個詞也出現在馬太福音第十六章,但那裡是把天國的鑰匙賜給彼得一個人,為什麼?馬太福音是唯一提到「教會」一詞的福音書,德席爾瓦猜測,會不會在教會誕生的初期,神賜給彼得極大的權柄,以維持過渡時期的教會,等到新約書卷和教會一一建立,彼得的權柄就轉到教會手中了。
從一本探討新約導論的書,能讀到這麼細微的洞見,真是令人意外地驚喜。
2.方法論(METHODS)
大部分的講台信息或是聖經研究的書籍,往往只傳遞「what」的資訊,卻沒有帶出「how」和「why」的思考探究,幫助讀者反思。這樣,信息的力道便鈍化許多。如果,我們知道聖經書卷的作者,是採用什麼寫作技巧,來表達他的主題和信息,信息的力道就會迸發出來,銳不可擋。因此德席爾瓦在每一卷書,都會用許多的篇幅來探討方法論,也就是「釋經技巧」。
在「釋經技巧」這部分,德席爾瓦將近代的各種新約鑑別學研究,適當地應用在各卷書,不只提出研究理論,更以實際的經文為例,親自示範某一領域的研究理論,怎樣貢獻於特定的經文或書卷。這二十七篇釋經技巧集合起來,就成了一本非常實用的釋經學手冊。
3.事奉塑造(MINISTRY FORMATION)
德席爾瓦是有牧養青少年經驗的牧者,也在聖樂事工上參與事奉,因此,這本新約導論最強的特點,就是每一卷書結尾時,都附有一篇獨立的事奉塑造,總結該新約書卷對牧者,或任何一類事奉者,在事奉上的挑戰和教導,將古代的經文活生生地拉到今天的服事和靈命塑造的處境。以馬可福音為例,我們都知道馬可福音呈現耶穌作為僕人的榜樣,德席爾瓦總結六點怎樣成為效法耶穌的僕人領袖:
a.不要追求權力和掌控。一個沒有安全感的領袖,會想要牢籠、掌控會眾。耶穌卻鼓勵我們放手。
b.再思教會的潔淨規範。馬可筆下的耶穌極力挑戰教會要追求聖潔,但不是透過與「被玷污者」劃清界線,卻要求我們跨越設定的界限,接觸在我們處境中「被玷污」、「不潔淨」或「不可觸摸」的人,奉耶穌的名白白帶給他們潔淨和醫治。耶穌是以被聖靈充滿,與不潔的人士來往,不是用區隔之法。
c.記得耶穌有權柄超越一切的不完美。彼此饒恕才能帶來真正的醫治。
d.強調禱告的重要。如果連耶穌都要大清早到曠野靈修禱告,我們怎麼能缺乏這得能力的操練呢?
e.馬可處理很多事奉上的張力。馬可福音挑戰我們,為了彼此需要把基督徒群體訓練成這大家庭,叫耶穌的話語能夠化身在現實生活中。早期教會就是這種大有能力、不斷增長的實體,某程度上由於其中各人都竭力委身於對方。
f.提醒我們用終末論的角度看待一切的事奉,但必須要平衡此世與來世。
神的話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使沉睡的靈得到甦醒。懇求主賜給祂的兒女對祂話語更大的饑渴,天天被祂的話語充滿,時時與真理的主、復活的主相遇,讓那使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聖靈大能,每時每刻運行在我們裡面,使我們能夠活出復活的生命,在事奉上彼此委身,彼此饒恕,擁抱所有的人,以基督受苦的愛去實踐主所賜的大使命,使萬國萬民作主的門徒。
深信這本《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對於踏上這樣的旅程,能夠發揮不小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