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與教宗方濟各一起踏上希望的旅程

作者 : 上智文化事業

出版社 : 上智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2.8 X 19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5/02/01

頁數: 128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135 NT$15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懷抱希望,勇敢迎向未知的挑戰。

  ◤讓我們走在救主的光中,

  與主耶穌真切相遇,在信德中昂首前進,

  在愛德中全力以赴,在望德中堅定腳步。◢

  這些年,我們經歷了疫情風暴、衝突戰亂、

  社會及族群之間的對立分裂、極端氣候的嚴重災害,

  世界各地籠罩在一波波低氣壓之下,不免令人感到悲觀和失望。

  在這紛擾動盪的氛圍裡,教宗方濟各鼓勵我們重燃希望,

  他親自帶領我們穿越沮喪懷疑的黑暗迷霧,迎向耶穌基督救恩的曙光。

  ▍祈禱是這趟希望旅程的指南針,是照亮信仰道路的明燈。

  這本伴你同行的祈禱書,

  從啟迪心靈的天主聖言出發,汲取來自天上的安慰和力量。

  每天的默想題材選自教宗方濟各關於「希望」的教導,

  而滋養望德的簡短祈禱,則是對於聖言及教宗嘉言語錄的省思回應。

  願這31天的祈禱,幫助你成為「希望的朝聖者」,

  一天比一天更親近天主,熱忱地傳遞溫暖與希望!

  ▍「我們的靈魂仰望著上主,祂是我們的保障和扶助;

  我們的心靈要因祂而喜樂歡暢,在祂的聖名內寄託我們的希望。

  上主,求祢向我們廣施慈愛,有如我們對祢所存的期待。」(詠卅三20-22)

本書特色

  ◆ 提供31天的祈禱,以天主聖言為基礎,光照並賦予更新望德的活力。

  ◆ 默想題材取自教宗方濟各的週三要理講授,與教宗一起回顧生活及實踐信仰。

  ◆ 教宗方濟各親自帶領基督徒踏上朝聖旅程,在每日的祈禱生活中與耶穌相遇,活出望德的喜樂,適合個人、家庭、堂區和善會團體使用。
 
 
林瑪竇(Matthew Linn)

  耶穌會神父,1973年晉鐸,隸屬明尼蘇達州的耶穌會團體。

林丹尼斯(Dennis Linn)

  瑪竇神父之胞弟。

莎依拉.法布里肯特(Sheila Fabricant)

  心理學家,丹尼斯之妻;兩夫妻育有一子,定居於科羅拉多州。
前言 伴你同行

第一週 啟程上路
第1天 不再有阻隔
第2天 穿越曠野
第3天 期盼救恩
第4天 衷心讚美
第5天 希望的寄託
第6天 復活的德能
第7天 扶助人的天主

第二週 互相扶持
第8天 忠信的盟約
第9天 接納真實
第10天 真正的喜樂
第11天 播下希望的種子
第12天 卑微者的救助
第13天 全能無比
第14天 彼此分擔

第三週 腳步堅定
第15天 穿上新人
第16天 忍耐與安慰
第17天 絕境中的希望
第18天 十字架的希望
第19天 救恩進入我家門
第20天 堅忍持守天主的旨意
第21天 成為希望的標記

第四週 與主相遇
第22天 向主呼救
第23天 越是軟弱,恩寵越多
第24天 恩賜平安
第25天 讚美上主
第26天 信任天主的愛
第27天 渴慕天主
第28天 希望即在眼前

第五週 未完待續
第29天 敞開心門
第30天 寄望於永生
第31天 希望之母

望德經
希望禱詞(希望禧年禱文)
 

作者序

再大的創傷都能療癒

  有時我在雜貨店,聽到某個母親大聲斥責吵著要糖果的孩子時,我常暗想:「我希望妳的孩子長大後不會跟妳一樣!」一次我佐證了這樣的一幕,外祖母出現了,而且就和那母親喝斥孩子時一樣,用同樣大的嗓門斥責那個母親。我們往往發現,我們自己和父母及祖父母的行為如出一轍。不只是缺乏愛心的舉止習慣,像是一再地大聲斥責;而且還有更嚴重的催毀性的行為,像是性侵害。比如,康乃狄克州督察部發現81%的暴力性犯罪者曾在童年時被性侵,而且通常是親人所為。四年前我們和琳達一起祈禱,她在童年時曾遭到一個親戚性侵,她後來也騷擾稚齡的兒童。在琳達寬恕了這個親戚,並且接受耶穌進入她童年時經歷的傷害後,她不再有侵犯稚齡兒童的企圖了。

  這本書(也可用來作為課程)呈現了我們從琳達和其他人身上學到的治癒祈禱,以及從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學到的人格的發展。我們應用了艾瑞克森的研究,因為他如我們一樣相信:「幾乎沒有任何創傷不能在日後被治癒,而且大多都能完全防患於未然。」

導言
如果生命重新來過

  如果生命重新來過,我會設法犯更多的錯。我會放鬆身心……會比這一趟人生更多傻勁。我知道凡事不必太認真……不用那麼講究衛生。我要把握更多的機會。我會多爬山涉水,多凝視幾次落日。我要多吃點冰淇淋,少吃點豆子。我會多面對一些實際的問題,少點想像的問題。

  你瞧,許多人日復一日,時時刻刻活得既嚴肅又理智,我就是其中之一。哦,我曾有過許多剎那,如果再活一次,我會有更多的剎那。事實上,也不會有其他的。就只是剎那,一個剎那接著另一個剎那生活,而非這麼多年來每天等候著明天度日。許多人若沒有溫度計、熱水瓶、漱口水、雨衣和降落傘,就哪裡也去不了。假如我再活一次,我會輕裝簡行……我會在初春赤著腳上路,深秋才停下腳步。我會多坐幾次旋轉木馬,還要摘採更多的雛菊。

(摘自肯塔基一位八十五歲老婦人的訪談)

推薦文

耶穌為你啟動了愛的循環

  ★ 這是一本行雲流水、真誠風趣、充滿洞見的心靈之書,不僅帶來盼望,並為生命中出現裂縫、遺憾的人提供解藥良方。

  福特汽車有句廣告詞說:「我是作了爸爸之後,才知道怎麼當爸爸的。」當年這句廣告詞曾流行一時,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人生的真相卻很可能是,很多人「就算當了爸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樣作爸爸。」

  不只是爸爸,包括媽媽、祖父母、兄弟姊妹……人生裡各式各樣的角色身分與責任,包括家庭裡的角色身分,往往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會的能力,即使誠心懷抱著愛,卻甚至連學都不一定學得會、學得好。這也就是為什麼家庭輔導學者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要說《家庭會傷人》。家人天天相處,很多界線都不講究、不清楚,人在家裡也傾向放任而為,不假修飾地拿出真性情互動,因此家人間往往有很多赤裸裸、血淋淋的衝突。約翰.布雷蕭在這本著作中,點出家庭中的陰暗角落,且提供多項檢核表,供讀者檢視自己的家庭有哪些傷人以及自己受到的傷害之處。

  家庭、尤其是父母對子女所可能形成的傷害,甚至讓從事心理治療三十多年的珍.賽佛(Jeanne Safer)寫出《死亡的益處》這本書。她探索親子關係中長期被忽視的傷害,讓為人子女在父母過世時,除了哀慟,也有成長的可能。她從自己與母親之間那幾乎難以和解的關係中,理出母親人生經歷與性格的特質後說:「母親自己從未被人穩妥地擁抱過,因此終其一生,她也無法穩妥地擁抱我。」

  瞧,一個人並不會因為作了媽媽,就「自動」學會怎麼樣去作個好媽媽。然而,在「媽媽還不知道該怎麼樣作個媽媽」時,或許不知不覺中,傷害已經造成了,而且,這種類型的傷害力道往往持續一生之久。面對這種狀況,解方有二,一是用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來提醒自己:「愛是一種能力,是一個成熟人格的完整呈現;愛,沒有那麼簡單的。」我們的父母、家人,常常也並非完美的人,特別是,當我們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經歷了生命的起承轉合、酸甜苦辣,瞭解到父母也有他們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限制與受到的傷害,也有他們過不去的、甚至沒有意識到的磨難。或許他們連對自己仁慈一點都做不到,何況是對子女有全然成熟的愛?所以,別期望太高了。

  然而,我們人生的種種痛苦經歷也是那麼的真實、深沉啊,這又怎麼去消化呢?好消息是我們除了體諒別人,可也有人「疼惜」我們呢,答案就在這本《心靈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裡頭,或者,更正確一點說,答案就在耶穌的愛裡頭。

  這本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的書,以信仰為核心,根據新精神分析學派醫生艾瑞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年)的人格發展理論,帶領讀者逐步完成心靈療癒,並進而找到生命的能量與力量。艾瑞克森將人格發展的歷程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教育是否成功,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而本書也從這裡找到改正與修復的契機:艾瑞克森的理論認為,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例如,嬰兒藉著與母親的互動與否,對世界建立了基本信任或者不信任;青春期是自我認同與角色認同的混淆期;老年的發展會指向整合或者絕望等等,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不過,人格發展是個持續終身的行動,也因此成長是個終身進行的過程,這使得生命的導正與創傷的療癒成為一個可能,因為人生不是單行道。也就是說,一個在嬰兒期未曾接受過母親親密擁抱或者擁抱不足的嬰兒,在他日後的人生階段裡,儘管可能因為這項早年的欠缺形成若干人格發展上的缺失,卻並不表示他就只能這樣一路「每下愈況」、「越演越烈」下去,為什麼?因為艾瑞克森認為生命發展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如果知道每個階段的任務,人是有潛力可以學習的,藉著彌補過往,人可以朝向健全;那麼,要怎麼做呢?本書就是為生命出現裂縫、遺憾、發展不足的人提供解藥良方。

  這本書除了建立在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是個持續整合的過程」理論之外,最重要的是以耶穌的愛作為人格修補的機制,關鍵在於人生在任何階段都可以因為得到愛而成長。書中有許多動人的例子,說明一旦邀請耶穌的愛進入生命,無論是多麼沉重的生命重擔,都可以卸下;無論是多麼沉痛的傷口,都可以彌合。但這本書並不是在抽象層次提供一種阿Q式的避秦後花園,讓人躲進去暫時遺忘、麻痺一下受苦的心而已。由於寫作這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非常有經驗的諮商輔導人員,看過無數人生苦境難處,他們自己也經歷了家庭與自我認同的種種風暴,因此他們的文字是有溫度的,話語如同「落入凡間的精靈」,與世上千萬揪心傷心的讀者有著相同節奏的呼吸,這本書強烈地抓住了人們真實的感受。

  三位作者在帶領「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避靜(retreat)的過程中,親眼見證當耶穌的愛進入一個人的生命之後,會帶來如何巨大的翻轉與改變,因此他們針對每個人格發展過程設計的祈禱方式與內容,就值得我們去瞭解。這些治癒祈禱曾幫助許多人打開捆鎖幾十年的心結、走出人生的死蔭幽谷。

  這些方法中,有些帶有神祕性,如舌音祈禱(基督教稱之為「方言禱告」,即在聖神充滿時,祈禱者會以一般人聽不懂的語言祈禱),但本書的內容絕大多數都不是那麼宗教性,而有很多人格發展學、家庭教育學、精神分析、心理學、輔導學、發展社會學等的理論、思考與行動,也有很多很「實用」的方法。對非信徒而言,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算太高,只要是看到「耶穌」與「祈禱」這兩個詞彙不會退避三舍的人,都可以一讀,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例如作者建議內心受傷的人先試著回想一個自己被人愛著、關心著的正面畫面,一個就好,也不用是太大、太重要的事,哪怕只是某個人生的小插曲都行。作者說,任何一個能夠存活下來的生命,肯定都曾經經歷過人間的愛,就算是一出生就被父母丟到孤兒院門口的人,也是如此;或許他的父母對他無情,但總有個善心的人收留、收容了他,否則他在嬰兒時期早就餓死、凍死了。

  想像正面的經驗,然後再次渴望那愛的場景,在那裡,耶穌將與你相遇。你明白,天主從未遺棄你不管。你瞭解,即使在母腹中你已受傷,例如,媽媽不想要你,或者父母感情不好,天天大吵大鬧,你都把那樣的壓力和創傷一起吸入了生命。但耶穌曾派出天使在關鍵時刻拉你一把,而祂也都一直在等著你,要親手將你擁入懷中;你不是無來由的受造,你自然也不會孤獨地承受人生的一切。

  最近有另外一支汽車廣告也很動人:馬自達汽車的廣告「成為你想成為的爸爸」篇。廣告講的是一個男孩生命中的缺憾:修一從小,在棒球比賽的場合、在生活中,忙碌工作的父親總是缺席,但在這種時刻,他卻常常彷彿有一位在看台上為他加油的父親陪伴;他釣魚時,父親也在旁邊。

  修一覺得很奇怪,究竟這個陪伴他的人是誰呢?當他長大後,他才瞭解,其實當年的那個人是他心中對「一個父親該有的形象」的想像。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因此深刻瞭解這份缺憾,也暗自在心底建構了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並且在他自己成為父親後,確實地實踐了心中的理想,成為一個陪伴孩子的爸爸。

  這支廣告非常打動人,因為很多人的生命中可能也會有這樣的遭遇。例如,缺席的父親、不稱職的母親、沒有責任感的配偶、羞辱過你的老師……這些人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失落、痛苦甚至不幸。

  人生的若干年裡,有時甚至是幾十個年頭裡,我們都走不出這種傷害。痛苦是難以比較的,我們無法全然地感受到他人的苦,因此也很難真正地安慰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遭到忽視、傷害的人。而這個廣告卻讓人看到另一種救贖的可能:「成為那個你覺得應該有那個樣子的人」,這可能是痛苦的最好解藥。

  有些遺憾你已經改變不了了,對不起你的人走了、甚至死了,或者,他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對你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對這樣的人,你能拿他怎麼辦呢?氣他罵他恨他,他沒感覺;打他虐他殺了他,改變不了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滿漲的負面情緒,賠上的只是你更多的人生。

  他欠你的,你要不回來了,但你可以從自己開始書寫另一個故事──如果你曾經有個「差勁的」老爸、老媽、老公、老婆、老師、朋友、長官,那麼,你就讓自己成為那個「不差勁的」老爸、老媽、老公、老婆、老師、朋友、長官。

  這是一支療癒系的廣告,提醒著人們:人生的出路不在於追討,而在於付出,因為付出會啟動新的循環。而付出的動力來自什麼地方呢?來自你終於找到自己也曾經得到愛的證據。《心靈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是一本行雲流水、真誠風趣、充滿洞見的心靈之書,給每個在生命中被虧負或者虧負過人的人一個盼望:即使在你覺得自己已經不堪一擊時,透過本書的幫助與提醒,你會知道自己的人生並不孤獨;驀然回首,耶穌在燈火闌珊處等待著你。

  所以,人不是當了爸爸就能夠懂得怎麼作爸爸,人是因為被天父的愛找到,於是知道了要怎麼樣去愛。

  最後提醒你,務必不要錯過書末在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發現的一篇禱詞,這個集中營共有九萬二千名婦女及兒童喪生。一名死去的兒童身旁有張包裝紙,潦草的字跡寫下這篇禱文:

  「主,請□不單單記得懷著善意的男女,還有那些心懷惡念的人。但是不要只記住他們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也請記得我們因受苦帶來的果實──友誼、忠誠、謙虛、勇氣,以及在這苦難中孕育的心靈。當他們面臨審判時,願在我們身上結出的果實能化為對他們的寬恕。」

  讀到這裡,你的心一定被打開了,你也終於伸出雙手,擁抱那些在你生命中刻下刻痕的人──終於,你完成了治癒心靈的八個階段。你聽見耶穌對你說:「起來,拿著你的床,行走吧」(若五8)。因為在患難的日子裡,耶穌應允了你,祂搭救了你;祂為你,啟動了愛的循環。

彭蕙仙(作家)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