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詩篇的脈動--探討詩篇的結構與神學

作者 : 歐帕瑪羅伯森

出版社 : 改革宗出版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黃馨瑱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 352

適用分類: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450 NT$50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推薦序

能夠為歐帕瑪·羅伯森(O.Palmer Robertson)所著《詩篇的脈動》(The Flow of the Psalms)一書寫序,是我莫大的喜樂與榮幸。本書是具突破性、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將為基督的教會在研究、傳講詩篇寶庫方面,開闢新的視野。多年來,我們許多人都很感謝羅伯森所撰寫的大量書籍與文章。目前,他將時間投注在非洲烏干達的聖經大學,身兼副校長及主任,其餘時間則在英國的劍橋研讀聖經。他新近對詩篇的研究將引領我們進入嶄新的思考與服事的領域,使我們的神得榮耀。

詩篇這卷書一直以來大大地祝福了基督的教會。但長久以來,許多學者和一般讀者都把詩篇看作大雜燴,各個詩篇隨機擺放,欠缺整體性的編排或目的。這並不是說從未有人嘗試從詩篇五卷書中尋找某種組織架構;但遺憾的是,其結論往往是:即便詩篇有某種刻意編排的結構,那也是個奧秘,或者詩篇的編排根本沒有任何韻律或道理可言。

近來有關舊約的研究不放棄探詢這一五○首詩篇是如何彼此關聯,甚至堅持對一首詩篇的詮釋,不需要受其相鄰詩篇的影響;換句話說,每一首詩篇都是獨立存在的,鄰近的詩篇對它的意義或它在詩篇中的位置幾乎沒有影響。但羅伯森提出令人信服的論證,他認為有一個獨特的進程貫穿詩篇五卷書。
對於那些視聖經為神所啟示的人來說,這種翻轉並不令人意外,因為神在祂的話語中所揭示的一切,具備神聖的合一、旨意和計畫。我們的神不是隨機或混亂的創作者:祂是有次序的神。然而,當代潮流看重的卻是聖經文本的多樣性、多元性,以及個別經文的孤立性。他們所抗議的是:聖經的主題太多且畫面太複雜,難以證明經文之間有刻意安排的脈絡與進展,使其形成一個邁向某一目標與旨意的整全圖像,詩篇的情況也是如此,其涵蓋了五卷書,横跨五百年之久。

但就這一點而言,整部聖經是由三十九(或四十)位作者歷時一千四百至一千五百年寫成,然而他們所寫的內容卻是出於同一個計畫,我在其他地方稱之為「神應許的計劃」。

同樣地,羅伯森除了指出詩篇的各項結構,例如離合詩、「彌賽亞詩篇與妥拉詩篇並列」的關鍵位置,他也表示詩篇可以按主題分組,例如君王詩集、無辜受苦者詩集、指明仇敵詩集、耶和華作王詩集、上行之詩以及「哈利路亞」(Hallelu-YAH)詩集,還有特定的彌賽亞詩篇,這些都進一步揭示了詩篇的結構性。
雖然詩篇的脈絡不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但這部作品在時間順序上還是有相對的次序。近來,諸多研究逐漸顯示,詩篇整體結構是經過刻意的編排;而羅伯森在本書為我們所做的重要貢獻包括:五個搭配內文的圖示,向我們展示妥拉詩篇(詩一)和彌賽亞詩篇(詩二)如何作為詩篇的主軸,並透過關鍵的詩篇分組(集),一路推展開來。從卷一(詩一~四十一)的「對抗」開始,大衛為建立主公義、和平的國度而與眾多仇敵爭戰,來到卷二(詩四十二~七十二)與外邦列國和民族的「交流」,詩人使用Elohim (神)這個名字, 而不是Yalveh(耶和華,或雅威)這個稱謂。接下來,百姓因缺乏信心而被「摧毀」,正如卷三十七首詩篇所描述的(詩七十三~八十九)。而卷四(詩九十~一〇六)以「耶和華作王」詩集(詩九十二~一○○)為核心,預示耶和華國度的復興,在詩篇神學和敘事脈絡中,進入神計劃中的「成熟」階段。最後,卷五由四十四首詩篇構成(詩一○七~一五〇),呈現詩篇脈絡中的「成全」階段;彌賽亞詩篇(詩一一八)與妥拉詩篇(詩一一九)並列,再次指出詩篇第一篇和第二篇所宣告的主要結構要素;詩篇一四六~一五○篇是「哈利路亞終曲」(Hallelu-YAH Finale),作為卷五高峰的頂點;詩篇一一一和一一八篇是兩首關鍵彌賽亞詩篇,對彌賽亞的受苦與榮耀有最完美的啟示。新約對這兩首詩篇以及詩篇第二篇的引用超過其他任何詩篇,也就不足為奇了。

《詩篇的脈動》給予我們許多值得深思及默想的主題和方向。妥拉和彌賽亞主題的並列(緊扣),遍佈在詩篇當中,直指核心要義。這種對詩篇結構的新觀點,對於新約的詮釋與研究應該有極大的影響。至少,以結構的脈動來解讀詩篇,能為這滿有詩意的聖經書卷帶來新的洞見,而非一如過往地把它視為彼此不相關的孤立詩集。詩篇的聖經神學背景呼召我們當謹慎地思想它,並教導我們所服事的對象。

華德·凱瑟(Walter C. Kaiser Jr.)
戈登-康乃爾神學院榮譽院長
麻州,南漢彌爾頓
 
歐帕瑪.羅伯森

生於美國的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市,是著名的基督教神學家及聖經學者。曾經任教於美國改革宗神學院、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諾克斯神學院,以及位於馬拉威和烏干達的非洲聖經學院。羅伯森最知名的著作是《聖約中的基督》(書名暫譯),他對聖約的定義是:「神施行主權、透過流血而建立的聯結關係」

在2008年,華爾基(Bruce Waltk)、葛富恩(Richard Gaffi)、雷蒙(Robert L. Reymond、基斯梅(S. J. Kistemaker>等人,共同出版一本紀念專刊:《盼望的實現──紀念羅伯森文集》(The Hope Fulfilled: Essays in Honor of O. Palmer Robertson)。這份專刊表明老普林斯頓和老南方長老會的混合風格,造就了羅伯森的神學構思、教會生活、牧養事工和普世影響力。

羅伯森與妻子及三個兒子住在烏干達。

其他著述列舉:

The Christ of the Covenants

The Christ of the Prophets

The Christ of the Wisdom

The Flow of the Psalms: Discovering Their Structure and Theology

The Israel of God: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The Genesis of Sex: Sexual Relationships in the First Book of the Bible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The Final Word

Psalms in Congregational Celebration
推薦序
編輯的前言
致謝
分析大綱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詩篇的基本結構要素
第3章  詩篇的救贖歷史架構
第4章  詩篇的脈動
第5章  卷一(詩一~詩四一):對抗
第6章  卷二(詩四二~詩七二):交流
第7章  卷三(詩七三~詩八九):摧毀
第8章  卷四(詩九十~詩一○六):成熟
第9章  卷五(詩一○七~詩一五〇):成全
第10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圖表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