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應用神學--活化聖經中的生活智慧(卷二)

作者 : 李順長

出版社 : 橄欖華宣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 584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585 NT$65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使用手腳,實踐生活 ―― 如何將神的話應用在生活中?

  作者有感於教會的解經強、應用弱的處境,因此提筆寫作應用神學,並分享應用神學的理念。

  從第一冊的形像神學開始,走過智慧神學,生活神學,關係神學,訴求神學,觀念神學,密碼神學等四十二章應用神學的主題。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激起教會對應用之重要性的認知,並活化神兒女對生活應用的智慧。
李順長 牧師

台灣台南人,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畢業,
美國舊金山金門神學院碩士,愛西蘭神學院博士,
曾在美國牧會多年,現任飛揚協會會長,著有九十餘本書籍及查經材料。
 
第15章 婚姻神學
第16章 親子神學
第17章 情緒神學
第18章 職場神學
第19章 關係神學
第20章 事奉神學
第21章 真善美神學
第22章 輔導神學
第23章 醫治神學
第24章 佈道神學
第25章 訴求神學
第26章 門訓神學
第27章 管理神學
第28章 溝通神學
 

一、婚姻百景圖

A.愛情的滋味
愛情,是多麼令人陶醉的字眼。我們一生渴望有人來愛我,也渴望有人被我所愛。
有人來愛我,我們覺得很幸福;有人被我所愛,我們覺得人生很有意義。如雅歌二章4至6所說:「他帶我入筵宴所,以愛為旗在我以上。求你們給我葡萄乾增補我力,給我蘋果暢快我心,因我思愛成病。他的左手在我頭下;他的右手將我抱住。」
這麼浪漫的美景,實在令人愉快陶醉。

B.婚姻的神聖課題
因為聖經裡,基督與聖徒之間的關係,正是以丈夫和妻子的關係來作比喻,作丈夫的要愛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5:25)。
一個美好的婚姻,給人們最好的機會,得以體會神的愛之長闊高深。然而美好的婚姻,需要雙方的努力經營。

C.浪漫的愛情
雅歌書所描寫的是男女間的浪漫,是夫妻間的愛情。有一種維美的歡愉,一種童話的夢幻,一種年輕的純情。
願他開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歌1:2)。
我以我的良人為一袋沒藥,常在我懷中(歌1:13);我以我的良人為一棵鳳仙花,在隱基底的葡萄園中(歌1:14)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荊棘內(歌2:2)。
他帶我入筵宴所,以愛為旗在我以上(歌2:4)。我的佳偶,起來與我同去,百花開放的時候已經來到(歌2:10、12)。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的眼好像鴿子眼(歌4:1)。我的良人白而且紅,超乎萬人之上(歌5:10),我的良人下到香花畦,在園內採百合花(歌6:2)。我的佳偶,你秀美如耶路撒冷,威武如軍隊(歌6:4)。
我屬我的良人,他也戀慕我(歌7:10)。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歌8:7)。

D.婚姻損益表
夫婦兩人朝夕相處,唇齒相依,耳鬢廝磨,很容易彼此互相薰陶,互相感染。你嫁娶一個好配偶,你就得到其正面的薰陶;你嫁娶一個壞配偶,你就受到其負面的感染。
擇友,結婚,豈能不謹慎。……


(節錄自第15章;未完待續)

 推薦序

一生。一世。
任志強博士(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保羅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了。」(林前十五19)但是,我們靠基督,若只懂盼望來世,豈不是一樣的可憐嗎?

  好幾年前知道厚基兄準備寫一本叫《只有這一生》的書,也大概知道他背後的想法,暗裡叫好,也暗裡為他擔心。

  叫好,正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處理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糾正某些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偏差,推動信徒群體重新思索原初基督信仰的歷史原貌,也許還可以進而刷新一些非信徒對基督宗教的印象。

  擔心,也是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稍有閃失,隨時粉身碎骨,因為它會令不少自命「信仰純正」的現代教會覺得自己的信仰論述備受挑戰,判定作者離經叛道,宣揚異端邪說,於是群起鞭撻,務求令作者從地平線上消失。

  不過,此刻回想,我這個擔心或許是多餘的──不是因為我覺得毋須擔心,而是因為我知道,擔心其實也沒有用。在這個立場先行、理據滯後的時代,不管作者對手上的題材處理得好抑或不好,或者儘管他多麼小心翼翼,引經據典,層層推論,世界上也總有些自命正統、認為自己比上帝還要神聖的人(借用潘霍華在《獄中書簡》語),一看見題目不對胃口,不符合自己自古以來接受的那套,就馬上條件反射,準備拔槍開火。

  然而無論怎樣,看到厚基兄繼續發揮他的古道熱腸,再次向高難度挑戰,內心畢竟是欣喜的(當然也是羨慕兼妒忌的啦)。吾生有幸,曾與厚基同窗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當年旁觀其博士研究,已知他是個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愛向高難度挑戰的人,但他絕非那種專門找牛角尖來鑽、致力攀爬象牙塔頂而目空一切的學者,而是個滿有牧養情懷、敏銳於自身和他人內心掙扎的血肉之軀。猶記得,當年某個把酒談心的晚上,他跟我們幾個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同學分享,說自己一度很抗拒「學者」(scholar)這樣的稱呼,但後來想通了,其實所謂「學者」,本意只不過是「不斷學習的人」,那就安然了。厚基的研寫,從博士論文對《聖經》保羅書信和《易傳》的文本互涉與「雙瞳詮釋」(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s),到幾年前重新探討同性戀所涉及的信仰掙扎,以及對大衛皇朝的再詮釋,對於他來說,都不是純粹學術鑽探,或者對聖典的理性詮釋,而是背負著對生命的關懷,對個人和群體本相的尋根叩問。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然而,全書最好看的(或者應該說:最令我怦然心動的),卻是最後的「跋:憶當年」──那是作者身為一位研讀聖經的人、學習神學的人、信仰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是牧養上主群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掏出來,坦然放在人前,讓讀者對他的論述恍然。這個跋,就如基督教神學所講的「終末」(eschaton)一般,表面上是放在最後的,事實上卻是支撐著整部著作,令整本書make sense、顯出整個研寫計劃的真正意義的關鍵。

  因為曾經在蘇格蘭同窗數載,我們的人生從此交疊,但除此之外,我跟厚基的成長背景、人生與信仰歷程其實完全不一樣,他所經歷過的,我差不多都沒有接觸過。然而,身為東亞地區的華人/漢人基督徒,我們的信仰內涵,教會圈子裡的教導和氛圍,群體所承傳的信仰傳統,卻原來如此接近,交疊得如此多。而根據我的接觸和觀察,東亞地區以外的華人/漢人基督徒,主流的信仰內涵也非常相近。
 
  厚基的《只有這一生》能否說服閣下,就只能由每一位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人,自行斷定。你沒有需要認同他所有觀點,也不一定同意他每個細節的論述,但你不可能抹殺他的認真和努力,完全無視他所提出的。作者已經發出了這個邀請,邀請讀者細心考慮他所做的功夫,重新審視現代教會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生觀,那就請你開放心懷,接受邀請,迎接挑戰吧!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