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這一代的先知在哪裡?|邢福增
推薦序二:成為神摯愛的群體|周學信
推薦序三:將信仰活入時代的現場|董家驊
推薦序四:獻給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實踐指南|李泉
推薦序五:時代的召喚|朱耀明
序言
第一章|美國白人福音派對馬丁路德金恩的重新評價
一、葛理翰及馬丁路德金恩皆成為美國教會巨人
二、美南浸信會聯會尊金恩為基督徒英雄
三、《今日基督教》三十年沉默後對金恩的高度評價
四、葛理翰對社會運動態度的巨大改變:從反對轉為支持
五、「暴徒」馬丁路德金恩成為美國新開國元勛
六、金恩也是福音派運動的同路人
七、公共神學延伸討論
1. 華人教會需要充分掌握美國教會前車之鑑
2. 個案研究法
3. 猶太教拉比赫舍爾與本書的個案研究
4. 從洛桑運動、整全使命,到公共神學
5. 公共神學不應只是神學的應用,更應是神學的正業,有實踐維度
總結
問題討論
第二章|蒙哥馬利運動:基督信仰主導的社會運動(1955-1956)
一、一個中產教會牧師剛開始人生收成期
二、南方白人教會堅持聖經教導白人優越論
三、羅莎女士厭倦作順民
四、金恩牧師半推半就任代言人
五、金恩牧師收到死亡恐嚇,在廚房經歷永活神
六、先是教會運動,才是社會運動
七、信仰與社運:愛敵人與非暴力
八、受難與復活,抗爭與復和
九、黑暗權勢的阻力化為助力
十、從伸張社會公義到拯救美國靈魂
十一、打破聖俗二分,既是社會運動,也是屬靈運動
十二、公共神學延伸討論:
1. 黑人教會歷來的公共關懷
2. 公共靈性:打破聖俗二分的黑人靈歌
3. 金恩早年公共神學的輪廓
4. 金恩早年公共神學的貢獻
5. 教會公共使命與社會運動
6. 教會與政治:「共善政治」與「權力鬥爭政治」
總結
問題討論
第三章|牧職與政治任務的衝突:葛理翰與種族問題(1950-1960)
一、最高法院敲起種族隔離喪鐘,南方白人奮起反抗
二、葛理翰佈道不忘社會公義
三、葛理翰與金恩的認識與短暫互相賞識
四、視社會關懷為傳福音預工的限制
五、葛理翰涉政,為白人選票而擱置黑人權益
六、公共神學延伸討論
1. 葛理翰公共神學初試啼聲
2. 一個令人失望的公共神學
3. 葛理翰公共神學的過度悲觀及過度樂觀
4. 南方根深柢固的基督教種族主義,葛理翰沒有正視
5. 葛理翰真的保持政治中立嗎?
6. 金恩對葛理翰屬靈主義的回應:法律有限制,也有貢獻
總結
問題討論
第四章|學運全面展開與白人福音派的抵抗(1960-1961)
一、靜坐運動遍地開花:大學生主動出擊爭取公民權利
二、一個支援學生的靜坐者,改變了美國總統選舉結果
三、「自由乘車者」:挑戰政府的偏心執法
四、葛理翰對社會運動的煽動修辭
五、《今日基督教》對社會運動的抹黑
六、公共神學延伸討論
1. 政教分離的正面涵義: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
2. 加爾文論律法的三個用途
3. 卡爾.亨利公共神學的薄弱
4. 當時福音派公共神學的共同盲點:忽視社會結構
總結
問題討論
第五章|《伯明罕監獄書信》的公共神學(1963-1964)
一、「行動C」的進行
二、南方「溫和派」教會領袖對社會行動的批評
三、金恩的陳情自辯:《伯明罕監獄書信》微言大義
1. 一個地方的不公義,會威脅其他地方的公義;我們不可袖手旁觀
2. 社會抗爭是果,社會壓迫是因,不應以雙重標準評價
3. 營造張力,暴露問題,對方才會認真談判
4. 誰是當權者,自由都不會自動從天而降
5. 漫漫歷史長河中,「等待」本身不能解決問題
6. 公民不服從≠目無法紀、破壞法治
7. 強制的消極安寧只會弄巧成拙,公義的積極和平才能長治久安
8. 警察暴力源自制度暴力,不應歸咎和平示威者
9. 既是中庸溫和之道,也是極端偏激之道
10. 對溫和派的失望,對教會的期盼
11. 總結:「溫和」及「循序漸進」成為空洞的口號
四、南方「溫和派」的功與過
1. 溫和保守派
2. 前衛改革派
3. 溫和改革派
4. 金恩對溫和派的批評公平嗎?
五、華盛頓大遊行,《我有一個夢想》與拯救美國魂
六、葛理翰對金恩的冷言冷語,《今日基督教》對社會公義產生內部分歧
七、白人恐怖主義,與諾貝爾和平獎
八、公共神學延伸討論
1. 公民不服從?公民抗命?
2. 推動公共生活的改變,是神的工作?還是人的工作?
3. 有切膚之痛,才贊成公民抗命?
總結
問題討論
第六章|塞爾瑪遊行(葛理翰遺憾沒有參加)(1965)
一、「我要真普選」維權抗爭
二、第一個手足殉難,行動升級
三、警暴與血腥星期日
四、詹森總統:不讓清晰簡單的道德問題模糊化
五、第三次遊行凱旋完成,《投票權利法案》通過
六、葛理翰的屬靈任務與政治任務合一
七、《今日基督教》贊成牧師參與社會運動
八、公共神學延伸討論
1. 教會與社會良知聯盟
2. 猶太拉比赫舍爾參與社會良知聯盟
3. 赫舍爾的公共神學基本理念
總結
問題討論
第七章|牧師在朝或在野?金葛二氏全面分歧(1967-1974)
一、騷亂暴動?葛理翰:止暴制亂;金恩:就業與尊嚴
二、金葛二氏的全面分裂:越南戰爭
1. 金恩打破兩年的勉強沉默,公開參與反越戰運動
2. 金恩公共神學的重大轉變
3. 葛理翰建立政教聯盟,成為建制派為政府政策護航
4. 葛理翰譴責反越戰運動,寧輔助君王,不作先知
5. 《今日基督教》忠心履行公共使命
三、水門案:葛理翰成為假先知?
1. 從護航到護短
2. 寇爾森協助白宮對牧師的統戰,葛理翰自嘆不如
四、公共神學延伸討論
1. 赫舍爾公共神學的基礎:舊約先知書中悲憫的上帝
2. 赫舍爾反越戰公共神學
3. 從公共神學到公共靈性
4. 赫舍爾公共關懷背後的靈命關懷
總結
問題討論
第八章|中年危機過後,葛理翰脫胎換骨(1974-1997)
一、金恩之死與葛理翰的冷淡反應
1. 金恩為了美國貧窮人奔走及被暗殺
2. 葛理翰不冷不熱的反應
3. 《今日基督教》對金恩一生的偏頗評價
二、《洛桑信約》論社會責任與葛理翰的踐行
1. 《洛桑信約》前葛理翰的覺醒
2. 葛理翰的踐行: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華麗轉身
三、葛理翰對社會議題立場大變
1. 道德多數派的興起,葛理翰與之保持距離
2. 葛理翰對社會議題立場大變,白人福音派從此分道揚鑣
3. 葛理翰的變與不變
4. 葛理翰「自由派」公共神學理念
四、葛理翰晚年對金恩的愧疚與懷念
1. 葛理翰對社會運動不再負面評價
2. 葛理翰《自傳》高度讚揚金恩的成就
五、《今日基督教》含蓄地為金恩半平反
1. 三十年後《今日基督教》打破沉默
2. 四十八年後《今日基督教》以金恩為典範,轉為支持公民抗命
3. 五十年後《今日基督教》為民權運動平反
六、公共神學延伸討論
1. 美國先知之爭
2. 赫舍爾對先知的理解
3. 金恩是先知,葛理翰是祭司
4. 誰是先知典範?《今日基督教》社長投票給金恩
總結
問題討論
附錄:公共神學是什麼?定義、特徵、方法
進深閱讀建議
附註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