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標誌著羅哲弟兄逝世二十周年。他的直覺使泰澤團體得以成立,而這本關於泰澤故事的著作中文版在此時面世,可謂適逢其時。本書提供了獨特的見解,讓人認識這段信靠基督的非凡歷程中那些關鍵的思想和轉折點。但願這本書為讀者帶來挑戰——成為信任的朝聖者與搭橋人,預備好聆聽聖靈今天對眾教會所說的話。
——馬思謙修士 | 泰澤團體院長
============
泰澤不只是祈禱,她是生活本身。在泰澤,人們不需要帶著面具生活,不需要比較或爭競,而是謙卑地表達真實的自我,甚至包括自己的軟弱。在這裡,不是追求一個未來的自己,而是接納當下的自己。聆聽時代的徵兆,聆聽青年,幫助他們作出分辨,這是團體在一次次的社會和教會變革中不斷成長的動力。
——泰澤曹頓文修士
=============
歷史篇章不僅僅是呈現資料的編輯與鋪排,基督徒的傳記與史略是上主在時代中的恩典與奇蹟的印記。上主的作為可以在平凡中做不平凡的事;在張力的宗教關係中創造新的連繫;在謙卑的意願和純樸善良的心流露出屬祂的慈悲、平安、喜樂,並在互相款待的共融中顯出祂的同在——原本立足邊緣之處的泰澤團體成了上主之美的彰顯處,成為滋潤人心的泉源。
——潘怡蓉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林高傑德教席副教授
============
不少教會對於泰澤的認知只停留在功能層面,對其發展的歷史所知甚少。到底身為新教牧師的羅哲,何以對大公教會的修道精神萌生強烈興趣?他又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離開故鄉瑞士,隻身來到法國泰澤這偏僻的小村落,開始禱告及接待難民的生活?這個寂寂無名的小村莊又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今日我們認識、深受世界各地青年歡迎、跨宗派的修道團體?泰澤如何建立了今天與新教、天主教與正教會的共融關係?我們只需細閱本書每一頁,便能更深入了解泰澤這個地方和當中傳留的歷史故事。
——范晋豪牧師 |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座堂主任、倫敦南華克教區座堂教憲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