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百般恩寵印記--細數超過101的蒙福瞬間

作者 : 顧美芬

出版社 : 橄欖華宣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直排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 232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315 NT$35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作者以己身為例,列舉在平凡日常中,從可安居的環境、衣食無匱乏、有欣賞自然美景的機會、有理家的氣力和打扮的閒情、有健康能運動的身體、有喜歡的工作,也能做必要的工作、有獨處安靜的時光、有助人的能力、有良好的親人關係,有寵物陪伴等各種生活層面都蒙受上帝無微不至百般恩寵的經歷,證明信徒不僅蒙主拯救,得永恆的救恩,更在此生承受上帝慈愛施予的滿溢豐恩,只要稍加留心,就能發現,生活中處處充滿祂恩寵的印記。
作者並鼓勵讀者,勤加記錄自己所得的恩寵,不假時日,所計數的一定超過101。當我們越數算,我們就越感恩,而我們越感恩,生命也就越喜樂了。
 
喜樂推薦
 
  「《百般恩寵印記》延續了美芬一貫的寫作風格:文字自然、真摯貼心,沒有說教,沒有誇張,沒有牽強,在家居平常中,筆下不經意緩緩地流淌出一股癒人的喜樂。無論是面對疫情隔離的無奈孤寂,或是突如其來的醫療檢查報告的驚嚇,或是與陪伴十七載、年邁體衰的老貓相處的日常,美芬總能把她所教導的活畫在生命裡,以生命寫神學,讓人讀來動容。」——黃小石,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長老
 
  「書中有許多小故事、小見證、小案例,讓我們明白,即使如蔥花一般點綴麵條的小恩典,都足以讓我們感念在心。美芬細數超過101個的蒙福瞬間,包括了她遭遇疫情時安然度過、住的居所令她舒適、超過一千的肝指數回歸正常、養成走路運動的習慣、68歲吃到18歲就喜歡的蛋捲冰淇淋、大哥招待她參加12天的遊輪旅行、上帝分派她新的演講或新專欄、收到禮物或送出禮物、讀到一本好書後心思被改變哪個恩典是大,哪個恩典是小?不拘大小,都是上帝滿滿的恩寵。」——溫小平,電台主持人、作家,曾任《新女性》雜誌總編輯
 
  「祝福你,透過這本書的溫柔提醒,學習在平凡瑣碎的生活小事中信靠上帝,更在每一段人生可能走到關節疼痛的崎嶇路徑,發現上帝早已預備賞賜給你,讓你感受到被祂溫暖安全的雙手擁抱,那無與倫比的 F.A.V.O. R.。」——劉銘恩,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顧美芬
現任中華信義神學院兼任老師。
台大商學系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獲美國會計師執照,在嬌生公司任資深會計。育有二子一女。回台後,就讀中華信義神學院,獲道學碩士,曾擔任學院口譯多年,並在路德神學研究所進修。
創作有《我成了翻譯》《人妻7件事》《六種喜樂一種苦》《照顧父母:59分》《女人的四季》《三餐與牛排》《滑入第二個童年》《享受美好生活的9道練習》《八面玲瓏行不通》以及《十全十美的耶穌是榜樣,還是禮物?》。譯作包括《選擇在家》《永續親密》《改變帶來醫治》《馬丁路德的倫理觀》《馬丁路德-上帝子民的牧者》《擁抱每一天》《軟弱中的力量》《金錢與婚姻蒙福之道》《心靈解毒》《誰說談錢傷感情》《馬丁路德加拉太書講義》《高效回報》《馬丁路德與上帝永存的道》《暗路中的信靠》等。

推薦序
 
感恩正是喜樂的緣由
黃小石
 
  自從二○二二年初讀顧美芬的《十全十美的耶穌,是榜樣還是禮物》,非常喜歡她別出心裁的構思——以「一」到「十」為題,完成了一系列十本主題各異、卻環環相扣的作品。我當時便半開玩笑地對她說:「中國自古有巧對之美,據說乾隆曾出上聯:『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水』,翰林彭元瑞巧對下聯:『丁香花,百字千字萬字頭』。不管這故事真不真,妳既已寫完了一到十,現在可以寫寫『百、千、萬』了。」
 
  時隔三年,真讀到了她的新作《百般恩寵印記》,既驚喜又佩服,欣然遵命提筆為序。
 
  表面看來,《百般恩寵印記》是一本關於感恩的書,其背後的真正主題是—喜樂。喜樂,並非來自外在環境的順遂愜意,而是源自靈魂深處對恩典體認的浮現。有人說得好:沒有感恩的喜樂,是有問題的。近代心理學專家如 Emmons、McCullough 和 Seligman 等早已指出,感恩與喜樂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實驗數據更顯示,感恩正是喜樂的緣由。
 
  近來,哈佛大學的 Arthur Brooks 教授更以一個簡明的公式闡述幸福之道: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心中若沒有「所缺乏的」,他便活在幸福圓滿之中。這不禁令人聯想到詩篇二十三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美芬的生活正是這樣的見證:她不汲汲於「什麼都有」,卻安靜地守在神所賜的恩寵當中,享受那每日供應、即時而足的豐盛。她真是一位「有福」的人。(「有福」在新約原文中,也正是「快樂」的意思。)
 
  《百般恩寵印記》延續了美芬一貫的寫作風格:文字自然、真摯貼心,沒有說教,沒有誇張,沒有牽強,在家居平常中,筆下不經意緩緩地流淌出一股癒人的喜樂。無論是面對疫情隔離的無奈孤寂,或是突如其來的醫療檢查報告的驚嚇,或是與陪伴十七載、年邁體衰的老貓相處的日常,美芬總能把她所教導的活畫在生命裡,以生命寫神學,讓人讀來動容。
 
  這是她靈命旅程的記錄,更是她信仰的見證。值得一讀,再思。
 
寫於美國新澤西州(作者為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長老)
 
推薦序
 
日日有恩典,處處要數算
溫小平
 
  在我們一呼一吸之間,就含著上帝的恩典,有時因為太過尋常,被我們匆匆掠過。
 
  難能可貴的是,美芬卻將這些她在生活中與「恩典」邂逅的經驗,筆筆記下,更超脫了她當初專注婚姻與人妻的範疇(我曾為美芬的《人妻七件事》寫序),擴及更多不同面向,提醒我們,恩典無論大小,都要刻在心版上。
 
  書中有許多小故事、小見證、小案例,讓我們明白,即使如蔥花一般點綴麵條的小恩典,都足以讓我們感念在心。
  
  美芬細數超過101個的蒙福瞬間,包括了她遭遇疫情時安然度過、住的居所令她舒適、超過一千的肝指數回歸正常、養成走路運動的習慣、68歲吃到18歲就喜歡的蛋捲冰淇淋、大哥招待她參加12天的遊輪旅行、上帝分派她新的演講或新專欄、收到禮物或送出禮物、讀到一本好書後心思被改變
 
  哪個恩典是大,哪個恩典是小?不拘大小,都是上帝滿滿的恩寵。
 
  我也感同身受,彷彿跟美芬走在同一條感恩路上。因為我主持佳音電台〈天使不打烊〉節目時,總習慣在開場時,數算當天或近日所遇到的歡喜,那些歡喜都來自於上帝的給予。
 
  美芬在書末提到,靈感是個客人,不拜訪懶惰者。所以,只要你樂於接待,捕捉上帝給予的聖寵,這聖寵,不需要是大到重病得醫治,即使是機車經過身邊時險險閃過,也算是。你可以隨身帶個小本子記下,或隨時在網路社交平台留言分享,讓你我都能沐浴在春雨般多而又多的恩典之下。
 
  讀到美芬這本書,豈不,也是一個恩典!
 
  (作者為電台主持人、作家,曾任《新女性》雜誌總編輯)
 
推薦序
 
F.A.V.O.R.恩寵,帶來人生的五個祝福
劉銘恩
 
  接到美芬姐的邀請,為她的新書寫一段推薦序,我只看到書名就答應了。吸引我注目的是恩寵,英文是Favor,這個字在聖經中其實多次出現,常常與上帝的恩典、憐憫、慈愛、喜悅與祝福連結在一起。希伯來文常用的字是“?ēn”(??? ),而在新約中則是“charis”(χ?ρι?),兩者都可翻作「恩典」或「恩寵」。基督徒很熟悉上帝的「恩典」,讓我們想到上帝主動給予,我們無力償還的偉大救恩,但若提到「恩寵」,似乎更在提醒我們:上帝傾倒恩典的手是那樣的溫柔,細膩,因著祂對你我的深刻認識,而在我們人生不同階段,給予我們精心量身訂作的禮物。
 
  閱讀美芬姐的新書,其實就是一個領受上帝恩寵的過程;當她細膩的表達著上帝恩寵的作為時,心中一直有一個清晰而微小的聲音提醒著我:是的,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恩寵,但我竟然沒有發現到……。透過書中美麗的詮釋,我們可以在感恩與讚美中,發現恩寵帶來人生的五個祝福:
 
  F —(Foundation of Identity身分的根基)恩寵帶來身分的肯定,知道「我是被愛的」。美芬姐從一個新本子,一段適時出現的音樂,蛋捲冰淇淋,一塊空地變為安居之處……,知道自己是上帝所揀選且蒙愛的兒女,這帶出了一個如黎明曙光般的提醒:我不應該讓誰的評價定義我,而是神的眼光定義我的身分。恩寵幫助我們脫離自卑與比較,活出被愛與有價值的身分。
 
  A —(Assignment with Purpose帶著使命的呼召)如果你正在籌劃思索你的職涯,鼓勵你細細咀嚼「蒙恩寵的工作安排」篇章;如果你正在感受時間與金錢的不夠用,鼓勵你認真閱讀「蒙恩寵的時間與金錢運用」。神的恩寵不只是給我們祝福,更是邀請我們參與祂的計劃。蒙恩的人也常是被差遣的人。恩寵讓我們的人生不再只是尋找成功,而是活出召命與意義。恩寵使我們的人生有意義,不只是活著,而是有使命地活著。
 
  V —(Victory in Weakness軟弱中的得勝)身為內科醫師的我,看到美芬姐用平靜安穩的敘事,描述肝指數超過一千的過程,仍然讓我冷汗直流;因為那是可能隔天就被召喚回天家的身體狀況。這段經歷見證了:當我們面對挑戰、試探或身心疲憊時,神的恩寵成為我們的力量與盾牌。祂的能力在我們的軟弱中顯得完全。就像是使徒保羅的深刻體會:「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一二9)恩寵使我們不用假裝堅強,而是可以倚靠掌管我們生命的上帝,真實地活出勇敢。
 
  O —(Overflowing Peace and Joy滿溢的平安和喜樂)如果你正感受孤單,鼓勵你認真思索美芬姐從隔離而對「同在」產生的全新體會;如果你正在忙碌紛亂中,建議你閱讀「安靜使生活有力」章節。當我們知道神已經悅納我們,我們就能停止內心的掙扎與自責,進入真正的平安與喜樂。這不是這個世界或任何人可以給予的,而是從神來的深處安息。恩寵讓我們在混亂中仍能安穩,因為喜樂不是來自順利,而是來自神親自的安慰與同在。
 
  R —(Restored Relationships修復的關係)美芬姐可能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細膩且用心經營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榜樣;而這本書也可以成為如何愛待寵物的經典之作。書中許多篇章也提醒了我們:恩寵,能改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當我們經歷神的恩寵,我們就能以同樣的恩慈去對待他人。這恩寵讓我們更有能力選擇包容、饒恕、建立和睦的關係。恩寵不只是神與人之間的美麗連結,也修補了我們與人之間因遠離神而帶來的疏離。
 
  身為心臟科醫師,我想用書中觸動我、讓我感受心悸的這段文字,作為我的結論:
  「換輪胎讓我們行車安心,換關節讓我們走路順暢,要解決人生終極的困境,需要換顆信靠上帝的心。」
 
  祝福你,透過這本書的溫柔提醒,學習在平凡瑣碎的生活小事中信靠上帝,更在每一段人生可能走到關節疼痛的崎嶇路徑,發現上帝早已預備賞賜給你,讓你感受到被祂溫暖安全的雙手擁抱,那無與倫比的F.A.V.O. R.。
 
(作者為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推薦序

一生。一世。
任志強博士(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保羅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了。」(林前十五19)但是,我們靠基督,若只懂盼望來世,豈不是一樣的可憐嗎?

  好幾年前知道厚基兄準備寫一本叫《只有這一生》的書,也大概知道他背後的想法,暗裡叫好,也暗裡為他擔心。

  叫好,正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處理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糾正某些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偏差,推動信徒群體重新思索原初基督信仰的歷史原貌,也許還可以進而刷新一些非信徒對基督宗教的印象。

  擔心,也是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稍有閃失,隨時粉身碎骨,因為它會令不少自命「信仰純正」的現代教會覺得自己的信仰論述備受挑戰,判定作者離經叛道,宣揚異端邪說,於是群起鞭撻,務求令作者從地平線上消失。

  不過,此刻回想,我這個擔心或許是多餘的──不是因為我覺得毋須擔心,而是因為我知道,擔心其實也沒有用。在這個立場先行、理據滯後的時代,不管作者對手上的題材處理得好抑或不好,或者儘管他多麼小心翼翼,引經據典,層層推論,世界上也總有些自命正統、認為自己比上帝還要神聖的人(借用潘霍華在《獄中書簡》語),一看見題目不對胃口,不符合自己自古以來接受的那套,就馬上條件反射,準備拔槍開火。

  然而無論怎樣,看到厚基兄繼續發揮他的古道熱腸,再次向高難度挑戰,內心畢竟是欣喜的(當然也是羨慕兼妒忌的啦)。吾生有幸,曾與厚基同窗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當年旁觀其博士研究,已知他是個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愛向高難度挑戰的人,但他絕非那種專門找牛角尖來鑽、致力攀爬象牙塔頂而目空一切的學者,而是個滿有牧養情懷、敏銳於自身和他人內心掙扎的血肉之軀。猶記得,當年某個把酒談心的晚上,他跟我們幾個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同學分享,說自己一度很抗拒「學者」(scholar)這樣的稱呼,但後來想通了,其實所謂「學者」,本意只不過是「不斷學習的人」,那就安然了。厚基的研寫,從博士論文對《聖經》保羅書信和《易傳》的文本互涉與「雙瞳詮釋」(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s),到幾年前重新探討同性戀所涉及的信仰掙扎,以及對大衛皇朝的再詮釋,對於他來說,都不是純粹學術鑽探,或者對聖典的理性詮釋,而是背負著對生命的關懷,對個人和群體本相的尋根叩問。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然而,全書最好看的(或者應該說:最令我怦然心動的),卻是最後的「跋:憶當年」──那是作者身為一位研讀聖經的人、學習神學的人、信仰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是牧養上主群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掏出來,坦然放在人前,讓讀者對他的論述恍然。這個跋,就如基督教神學所講的「終末」(eschaton)一般,表面上是放在最後的,事實上卻是支撐著整部著作,令整本書make sense、顯出整個研寫計劃的真正意義的關鍵。

  因為曾經在蘇格蘭同窗數載,我們的人生從此交疊,但除此之外,我跟厚基的成長背景、人生與信仰歷程其實完全不一樣,他所經歷過的,我差不多都沒有接觸過。然而,身為東亞地區的華人/漢人基督徒,我們的信仰內涵,教會圈子裡的教導和氛圍,群體所承傳的信仰傳統,卻原來如此接近,交疊得如此多。而根據我的接觸和觀察,東亞地區以外的華人/漢人基督徒,主流的信仰內涵也非常相近。
 
  厚基的《只有這一生》能否說服閣下,就只能由每一位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人,自行斷定。你沒有需要認同他所有觀點,也不一定同意他每個細節的論述,但你不可能抹殺他的認真和努力,完全無視他所提出的。作者已經發出了這個邀請,邀請讀者細心考慮他所做的功夫,重新審視現代教會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生觀,那就請你開放心懷,接受邀請,迎接挑戰吧!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