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從敘事視角解讀聖經故事

作者 : 馬可鮑威爾

出版社 : 橄欖華宣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6.5 X 23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謝樂知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 208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387 NT$43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掌握敘事利器,以更全面視角深入聖經文本!
 
  聖經故事中的人物、場景、事件都是經過設計和安排的嗎?
  當時的作者到底想傳達什麼訊息給讀者呢?
  今日的讀者又能從中讀出多少線索呢?
  本書從敘事研究方法入門,帶您用另一種視角來解讀聖經故事,讀出故事敘述者想要傳達的信息……
 
  作者鮑威爾在本書中明確區分了文學研究與各種歷史研究方法(如來源研究、形式研究、編修研究等)之間的差異,同時也梳理了不同的文學研究途徑,包括結構分析、修辭研究、讀者反應理論與敘事研究等。不僅如此,在本書中,他還深入介紹並分析敘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如隱含作者、隱含讀者、敘事者、角色、事件與場景等,並透過豐富的例證予以展示。
 
好評推薦
 
  「二十世紀的聖經研究長期被各種『批判方法』所主導,這些方法往往將聖經文本支解為碎片,忽略其作為整體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敘事批判提醒我們回歸文本,重新發現聖經敘事的豐富性和藝術性。對於希望了解聖經敘事藝術的學者、神學生和普通信徒來說,這本書提供一個很好的入門指南。」——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新約副教授,王學晟 
 
  「古人透過朗讀聆聽、今人透過翻冊閱讀,能進入敘事之中,並受其影響。而聖經中記敘文體的書卷,就是故事,就是敘事。本書正是引導我們如何閱讀這些聖經敘事的指南,使讀者不只『讀懂』,更能『進入』聖經的故事之中。」——國際歐華神學院新約教師,汪仁潔
 
  「敘事批評為我們提供一套可靠的分析工具,使我們能更清晰地辨識原初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敘事批評也幫助我們察覺不同讀者所採取的閱讀策略及其可能帶出的詮釋結果,進而促使我們思考各種閱讀背後所隱含的預設與處境。對鮑威爾而言,敘事研究是聖經研究中一項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工具。期盼本書能幫助華語讀者掌握這件『利器』,並以更全面的視角深入理解聖經文本。」——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副教授,謝樂知
馬可.鮑威爾(Mark Allan Powell)
 
  鮑威爾教授是美國新約聖經學者,授課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三一路德宗神學院(Trinity Lutheran Seminary Columbus, OH),於2018年榮休。他是著名聖經詞典(HarperCollins Bible Dictionary)的編輯,曾撰寫逾百篇文章及35本與聖經和宗教相關的書籍,本書即其重要代表作,此外還有廣受神學院歡迎的教科書《新約導論:歷史、文學與神學概覽》(Introducing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Survey)。值得一提的是,鮑威爾亦是一位知名的樂評人,他編撰的《當代基督教音樂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長達1200頁,是該領域極具份量的參考書。
 
譯者簡介
 
謝樂知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神學研究所所長、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副教授。曾發表多篇期刊論文、書藉專文及會議論文,並翻譯出版多本神學書籍。
王序 重新發現聖經敘事的藝術/王學晟
汪序 以神的故事來影響這個世界/汪仁潔
謝序 敘事研究的視野:鮑威爾與新約詮釋的三重向度/謝樂知

編者前言
致謝

第一章 聖經即故事
聖經與文學研究
敘事研究與歷史研究

第二章 閱讀的方法
結構主義
修辭研究
讀者反應理論
敘事研究

第三章 故事與敘述
觀點
敘事者
象徵與反諷
敘事模式

第四章 事件
◎敘事中的事件
核心事件及衛星事件
次序
時間長短
頻率
因果
衝突
◎範例:馬太福音的故事情節
馬太福音中的核心與衛星事件
次序、時間長短及頻率
馬太福音中的因果關係
馬太福音的衝突分析
結論

第五章 角色
◎從敘事的角度理解角色
講述與呈現
評價觀點
角色的特質
認同、同理與反感
◎範例:符類福音書中的宗教領袖
告知與呈現:刻劃宗教領袖
宗教領袖的評價性觀點
宗教領袖的角色特質
認同、同理與反感
結論

第六章 場景
◎透過敘事理解場景
空間場景
時間場景
社會場景
◎範例:馬可福音中的場景
馬可福音的空間場景
馬可福音的時間場景
馬可福音的社會場景
結論

第七章 故事即經文
◎敘事研究的優點
◎敘事研究的缺點
◎擴張詮釋的境界

附錄 敘事研究思考的幾個問題
註釋
 

前言
 
  本書中一系列故事所敘述的是新與舊、蠻荒與開化、漢人與日本人、古老傳統與耶穌基督福音的相遇。各章節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密切關聯本非作者初衷,因為它們的重點之一就在於呈現各異其趣的生活型態。然而,前三章是刻意安排在本書起頭部分,好讓讀者能藉此管窺這片土地及其人民。要知道,在地圖上顯得渺小的福爾摩沙,其人口數卻相當於愛爾蘭或者蘇格蘭。
 
  作者最初對於盜匪、官員和受迫害學者的故事僅略知皮毛,因此曾探詢並交叉比對以求得事實真相,然後把結果如實記錄於此。在官員的故事中,部分細節取自吾友劉忠堅(Rev. Dr. Duncan MacLeod)的《美麗之島》(The Beautiful Island)。
 
  讀者或許想要稍微瞭解那些信奉其他神明的人,以及他們最初進入教會的過程。書中兩章就是以此為主題,緊接其後的三章則是關於基督傳道人的故事。
 
  如果有人抱怨作者先前所寫的《異教徒的心》(The Heathen Heart)沒有重印的話,那麼他們可在本書附錄中找到一些彌補。至於那些想要避開思想困擾的人,請不用翻閱這個部分。
 
梅監務(Campbell N. Moody)
雷諾斯鎮(Lennoxtown), 1932年6月
 
編序
 
找尋失落之子的上帝(節錄)
 
  今年(2025)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PCT)慶祝160週年,加拿大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PCC)慶祝150週年1的特別時刻。同時也是梅監務牧師(Campbell N. Moody)、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廉德烈牧師(Andrew Neilson)……等在台宣教130週年的紀念,標示著中部地區宣教的重要里程碑。欣逢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40週年,我們樂意藉由資助出版梅監務牧師著作《王的賓客》(The King's Guest)的中文譯本,表明我們對基督救贖的感恩。身為海外台灣人教會的一員,我們來自台灣各地,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都有著各自的信仰故事。設教35週年時,我們資助出版了北部宣教歷史著作──劉忠堅(Rev. Dr. Duncan MacLeod)牧師的《美麗之島:北部教會宣教禧年回顧與前瞻》(The Beautiful Island :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2以回應上帝藉由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行動所成就的美好見證。
  
  如今,我們關注中南部的宣教歷史,感念英國長老教會在台宣教的無私奉獻,特別聚焦中部地區教會拓展的歷程,其中包括我們許多兄姊在台灣家鄉教會的發展史。梅監務牧師在該書出版序文中表明,藉由系列故事要傳達的是「新與舊、蠻荒與開化、漢人與日本人、古老傳統與耶穌基督福音的相遇」,雖然各章節之間沒有明確的關連,卻也呈現各異其趣的生活型態。其中在資料運用上,部分參考了好友劉忠堅的《美麗之島》。
 
  在正文結語的起頭,梅牧師引約翰福音末了的話,「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21:25),揭示見證敘事的爆發力,彰顯復活主的拯救行動在每個世代都是現在進行式,因而記錄本地信徒的信仰故事亦十足珍貴,值得全面推廣來訴說上帝的偉大作為。 
 
  書中第一章〈一趟舊時旅程〉祖公魚廟(Temple of the Grandfather Fish)的寫實記趣,突顯三人為虎輕信的荒謬,呈現了在造神的背後,人心渴望拜神的基本需求,藉此埋下後面各章歸信基督福音的伏筆。雖然每個故事之間沒有明確的關連,卻也發現「是真,是舊,猶久永新」的福音真理終將成為祝福的源頭。第二章〈溪湖盜匪〉(The Robber of River-Hollow)、第五章霧峰的〈不法之徒〉(The Outlaw)、第七章梧棲魚寮的〈復仇者〉(The Avenger)木生(Bokseng),可讀到日據初期呈現新與舊、蠻荒與開化等元素,譜出在生命盡頭的轉彎處,與耶穌基督福音相遇後,得以向上提升的轉化力量,有如一趟自蠻荒邁向開化的旅程。
 
  另一類則記錄了知識份子信主的歷程,如第三章〈陳其祥〉(Tan Keeshong)、第四章豐原〈大老爺〉(Master Goodsir)、第九章〈家庭教會〉(林家,The Church In The House)、第十章〈受迫害的學者〉(The Persecuted Scholar)林赤馬(Brown-Horse Wood,學恭),皆可窺見主流社會價值與上帝國價值交手時所呈現的張力與較勁,歷經超過人的知識所能理解的聖愛,最終在聖靈工作的感化中看見歸信後的燦爛見證。其中,這些見證呈現知識分子視之如命的古老傳統知識,最終如何融入新的信仰體系,在新、舊之間的掙扎與調和,邁向重新定位再出發的天路歷程。 
 
  第六章和美的〈應允〉(Promise),看似平淡無味的故事,卻有深刻的信仰類比,應允入贅的人生,有如白白領受恩典的罪人,一切盼望的根基都建立在上帝的應允(Promise),不是倚靠人擁有什麼,而是出於上帝恩典,願意揀選他繼承兒子的名分。 
 
  第十一章〈傳道人的巧智〉(A Preacher’s Diplomacy),提及平埔族傳道人宋先生被派到北港(Northmouth)教會,面對聽道者複雜的背景,如何機智化解可能面臨的各種考驗。呈現了當時受輕視的平埔族,仍可得睿智的祝福,因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 端。文中也陳述了漢人和平埔族互動百態,包括信仰型態、交易手法、逼婚騙土地……等荒謬現象。另外,有一位曾去過教會的年輕竊賊,進入媽祖廟偷拿銀項鍊,引發日本警察調查,使得當地基督徒都身處險境;最後,宋先生以會友名冊裡沒有該名竊賊為由,化解基督徒遭受汙名化的危機,並以生活見證贏得異教鄰舍的好感。
 
  第十二章〈耶穌基督的僕人〉(A Servant of Jesus Christ),描述屏東吳葛家族呈現了梅監務在結論所論到的社會階層轉變,亦即家族因著信仰經歷社會地位提升,包括三代人吳著、吳葛(Kat)、美見(Beekyen,就是吳希榮)的信仰傳承及祝福,如何堅信基督而成為家族的新傳統,並在基督裡領受新的祝福,經歷信仰轉化帶來的改變──不論內在的生命或外在的社會地位。其中,美見更是為在地教會的自立自養留下美好典範,1922年辭去傳道師之職,返鄉經營「泰平農園」。
 
  第八章〈村民〉(The Villagers),呈現宣揚福音的現場實況,其中可讀到宣教師梅監務的心路歷程,也能看到林赤馬等本地同工的角色,一起展現逐村佈道的動人場景。這章成了詮釋宣教團隊如何佈道、建立教會的代表作,在輕鬆地講述福音與對話中,不難令人感受福音使者的深刻用心,並且讓讀者領略宣揚福音的迫切性,為全書畫龍點睛而起了神來一筆的效果。
 

 推薦序

一生。一世。
任志強博士(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保羅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了。」(林前十五19)但是,我們靠基督,若只懂盼望來世,豈不是一樣的可憐嗎?

  好幾年前知道厚基兄準備寫一本叫《只有這一生》的書,也大概知道他背後的想法,暗裡叫好,也暗裡為他擔心。

  叫好,正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處理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糾正某些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偏差,推動信徒群體重新思索原初基督信仰的歷史原貌,也許還可以進而刷新一些非信徒對基督宗教的印象。

  擔心,也是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稍有閃失,隨時粉身碎骨,因為它會令不少自命「信仰純正」的現代教會覺得自己的信仰論述備受挑戰,判定作者離經叛道,宣揚異端邪說,於是群起鞭撻,務求令作者從地平線上消失。

  不過,此刻回想,我這個擔心或許是多餘的──不是因為我覺得毋須擔心,而是因為我知道,擔心其實也沒有用。在這個立場先行、理據滯後的時代,不管作者對手上的題材處理得好抑或不好,或者儘管他多麼小心翼翼,引經據典,層層推論,世界上也總有些自命正統、認為自己比上帝還要神聖的人(借用潘霍華在《獄中書簡》語),一看見題目不對胃口,不符合自己自古以來接受的那套,就馬上條件反射,準備拔槍開火。

  然而無論怎樣,看到厚基兄繼續發揮他的古道熱腸,再次向高難度挑戰,內心畢竟是欣喜的(當然也是羨慕兼妒忌的啦)。吾生有幸,曾與厚基同窗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當年旁觀其博士研究,已知他是個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愛向高難度挑戰的人,但他絕非那種專門找牛角尖來鑽、致力攀爬象牙塔頂而目空一切的學者,而是個滿有牧養情懷、敏銳於自身和他人內心掙扎的血肉之軀。猶記得,當年某個把酒談心的晚上,他跟我們幾個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同學分享,說自己一度很抗拒「學者」(scholar)這樣的稱呼,但後來想通了,其實所謂「學者」,本意只不過是「不斷學習的人」,那就安然了。厚基的研寫,從博士論文對《聖經》保羅書信和《易傳》的文本互涉與「雙瞳詮釋」(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s),到幾年前重新探討同性戀所涉及的信仰掙扎,以及對大衛皇朝的再詮釋,對於他來說,都不是純粹學術鑽探,或者對聖典的理性詮釋,而是背負著對生命的關懷,對個人和群體本相的尋根叩問。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然而,全書最好看的(或者應該說:最令我怦然心動的),卻是最後的「跋:憶當年」──那是作者身為一位研讀聖經的人、學習神學的人、信仰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是牧養上主群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掏出來,坦然放在人前,讓讀者對他的論述恍然。這個跋,就如基督教神學所講的「終末」(eschaton)一般,表面上是放在最後的,事實上卻是支撐著整部著作,令整本書make sense、顯出整個研寫計劃的真正意義的關鍵。

  因為曾經在蘇格蘭同窗數載,我們的人生從此交疊,但除此之外,我跟厚基的成長背景、人生與信仰歷程其實完全不一樣,他所經歷過的,我差不多都沒有接觸過。然而,身為東亞地區的華人/漢人基督徒,我們的信仰內涵,教會圈子裡的教導和氛圍,群體所承傳的信仰傳統,卻原來如此接近,交疊得如此多。而根據我的接觸和觀察,東亞地區以外的華人/漢人基督徒,主流的信仰內涵也非常相近。
 
  厚基的《只有這一生》能否說服閣下,就只能由每一位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人,自行斷定。你沒有需要認同他所有觀點,也不一定同意他每個細節的論述,但你不可能抹殺他的認真和努力,完全無視他所提出的。作者已經發出了這個邀請,邀請讀者細心考慮他所做的功夫,重新審視現代教會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生觀,那就請你開放心懷,接受邀請,迎接挑戰吧!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