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PUA & #MeToo--解碼性別權力與情感操控,探討當代社會的暗潮!

作者 : 李文屏/胡瑞芝/黃葳威/張文昌/真哪噠出版社編輯部

出版社 : 真哪噠出版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 224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288 NT$32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當你以為「這只是男女之間的事」,真相可能已經遠比你想像的黑暗——

本書揭開操控與傷害的真面目:

    PUA 如何從甜言蜜語進化成情感牢籠?

    性騷擾為何總被包裝成「曖昧」?

    霸凌為何在校園、職場與網路無孔不入?

    受害者如何從泥濘中重生,

    加害者又該如何承擔責任?



這是一部結合案例、心理分析與法律觀點的深度報導,

更是一份給每個人的行動指南。

因為當我們選擇面對,

沉默的重量,就會開始變輕。

#兩性議題
#性侵害
#犯罪防治
李文屏老師

美成國際教練學院創辦人及首席指導,被譽為有深度有溫度的作家和生命教練;正是因為內心的溫度,她對遭受性傷害的人有特別的關懷(開設有支持小組及課程「今生大於今世」) ,這也是她成為國際認證專業教練的原因之一,不僅自己以專業有效的方式協助人發揮潜力、活出豐盛,也培養更多有溫度有專業水準的教練來助人活出生命的華彩。她也是頗受歡迎的營會講員和媒體採訪對象,喜歡自然、動物和旅行。

胡瑞芝教授

於2009年取得美國德州州立女子大學家庭治療博士學位,返台後在台灣神學研究學院任教近十年,專注於家庭治療、哀傷輔導與靈性陪伴。多年來,我在教學與陪談中聆聽許多的故事,也在母職與信仰中學習辨識那些看不見卻深刻影響自我的操控與脆弱。從依納爵靈修的操練裏,讓我重新凝視「界線」與「自由」的意義,理解真正的靈性不在於隱忍,而是誠實地活出尊嚴與愛。  

黃葳威博士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政大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執行長、政大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衛生福利部兒少事故防制委員、台北市兒少福利委員及多項政府與媒體新聞倫理自律委員。先後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取得廣播電視電影博士及博士後研究,並擁有國立台灣大學EMBA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碩士學位。歷任政大廣播電視學系主任、政大之聲台長、輔仁大學副教授及聯合報系記者等職。長期關注於兒童與青少年權益保障及媒體素養推廣,以及性別平等、家庭暴力及性剝削防治。著有《AI世代傳播素養》、《傳播理論》(合著)、《數位時代創新傳播》等學術專著及包括《躲貓貓》等多部兒童繪本,主編《數位世紀傳播生態》,並翻譯《顛覆好萊塢》、《強國之路》。

張文昌老師

台灣師大資訊教育系、工業教育所畢業,松山家商退休教師、曾長期擔任教師組織幹部,參與推動教育政策與法令修訂,曾擔任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全國教師組織幹部、台北市政府性平教育委員、國教院性平議題諮詢小組委員,並具備法務部人權專家學者資料庫、北市性平事件高階調查人才庫資格。現職為國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台灣共善促進協會秘書長、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台灣懷孕婦女關懷協會常務理事,積極協助各民間團體深度參與公共事務、關懷弱勢婦女、下一代兒少權益及健康福址,發揮正向社會影響力。
作者簡介

前言 沉默的重量



第一章 冰原的溶點/李文屏 

時間很重

是什麼造成了猥瑣? 

陽光照在冰原上



第二章 從 PUA 到性騷的多維探討/真哪噠編輯部 

一、假愛之名的控制術:揭開PUA 的真面目

二、PUA 的文化根源:父權制與傳統觀念的共構    

三、兩性衝突:PUA 對戀愛與婚姻的潛在危害

四、心理學視角:PUA 操控手法與受害者的身心影響

五、PUA 如何進一步發展為性騷擾與性侵

六、各國PUA發展現況

七、PUA 的灰色地帶與立法難題

八、媒體與公眾的討論與反擊

八、防範與因應的多重策略



第三章 權力如何滋養文化?宗教與職場中的 PUA操控/真哪噠編輯部

一、PUA 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現形式 

二、職場沉默的共犯結構:PUA 在職場中的表現形式 

三、PUA 與 #MeToo 運動的交集:操控與反操控的博弈

結語



第四章 情感操控的陷阱/李文屏

如果你感到自己正在被獵取 

如果你正在被 PUA    

如果你正在被性騷擾或性侵

如果你已經是受害者

如果你是性侵受害者 



第五章 「好人」為何要性侵?/李文屏    

性侵動機 

關於「觸發」和「能力」

「好人」也會性侵的防範    



第六章 再起步的勇氣:當你不自覺得成為加害者/李文屏  

性侵者的心理與社會因素    

失足後如何亡羊補牢 



第七章 加害者的重生與受害者的選擇權/真哪噠編輯部    

一、為何我們要談加害者? 

二、當重生的光照進傷痛之地──受害者如何面對加害者的回歸



第八章 在泥濘中重生:走出創傷的自我發現與陪伴之旅/胡瑞芝    

一、從身體到心理,從外向內對自己的發現與認識:變得孤立或切斷自己

二、神經心理學所看見的創傷    

三、認出在創傷下的反應

四、談論創傷可能很重要,陪伴有時比說什麼來得更有力量    



第九章 當操控成為風潮:PUA、性騷與霸凌之間不可忽視的關聯/真哪噠編輯部    

一、父權結構下的「默許暴力」

二、掌控、羞辱與依附    

三、當「人」變成工具    

四、模糊邊界與修復困境

五、可延伸的討論面向    

結語:我們能不能選擇更健康的關係文化?    



第十章 你我都需要遠離霸凌的邊界/黃葳威

一、從作弄、越界開始

二、霸凌的面貌:為什麼傷害持續? 

三、霸凌的多樣性:類型、案例及防制措施 

四、用愛築防線:台灣的霸凌防治探索

五、跨國視野下的網路霸凌:法律、政策與個資保護 

六、網路暴風中的孤獨聲音:尋找反霸凌的光明希望 



第十一章 從知識到行動:重塑性騷擾防治的核心價值/張文昌 185

一、性別與權力的掙扎:揭開性騷擾的法律面紗

二、權力的陰影:性騷擾與權力不對等之間的關係

三、從尊重開始:校園性騷擾防治的根本之道

四、結語



第十二章 覺察真相的智慧:#MeToo 運動中的道德選擇/真哪噠編輯部

一、無人相信的真相    

二、謊言的烙印

前言 沉默的重量

「世上許多不幸,源自⋯⋯沒有說出口的事。」

──杜斯妥也夫斯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群聚集之處,也一定有大家裝作沒看到的事情,所謂的集體沉默;像是家族的傷心事、學校與公司的醜聞,再到國家民族的不名譽歷史等等,沒人願意提起,沒人想說破,彷彿大家都希望它沒發生過,於是久而久之,群體裡的人都知道,但都絕口不提。

明明大家都知道,卻總是噤聲不語,近期最鮮明的類似事件,就是#MeToo運動。從2017年引起歐美公眾的廣泛關注,數以萬計的人在社交媒體上使用了「#MeToo」的標籤,分享他們的個人經歷;在台灣,這波運動也熱了起來。Netflix的台灣劇集〈人選之人〉被認為是2023年「台灣MeToo運動」的引爆點,政壇則於當年5月底爆發MeToo風波,從一位某政黨的前女黨工出面爆料開始,一路延燒到藝文界、教育界、演藝圈,火勢迄今仍未平息,三不五時偶有火苗在各個領域竄出。

而近年來除了職場、校園與政壇的性騷擾風波外,「PUA」(Pick-Up Artist)也逐漸浮上檯面,引起大眾關注。原意為「把妹藝術家」的PUA,在某些社群中卻演變成一套帶有操控、貶抑與精神控制色彩的「攻略技巧」,以取得女性的信任與依附為目標,甚至發展出「情緒操控」、「自尊打擊」、「愛情轟炸」等技法,使受害者深陷其中卻渾然不覺。一開始或許是甜言蜜語與強烈吸引,隨之而來的卻是逐步剝奪對方的自信、建立控制與依賴,最終導致心理創傷,甚至難以脫身。

令人震驚的是,PUA現象往往被隱藏在兩性關係的曖昧地帶,許多旁觀者甚至當作「男女之間的事」,而不願插手,讓加害者的操控與施壓得以持續。即便受害者有所察覺,也常因「沒有人會相信我」或「是不是我太脆弱」而選擇沉默。這正是「房間裡的大象」另一種樣貌:大家似乎都隱約知道,卻選擇不說、不問、不面對,任由傷害在情感關係裡不斷複製與擴散。

什麼是房間裡的大象?

目前任教於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知名社會學者伊唯塔.傑魯巴維(Eviatar Zerubavel),在他歷久不衰的經典《房間裡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中,透過淺白的文字,為讀者闡述人類群體中常見的緘默與縱容。從日常生活到重大歷史,全書穿梭於不同階層,引用新聞事件、戲劇、小說、童話以及電影,引導讀者思考與面對心中那頭被我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房間裡的大象」──比喻每個人都知曉,卻不願提及或面對的議題與事件。正因如此,房間裡的大象成了指涉人們串謀、保持沉默的「公開祕密」。

傑魯巴維提醒我們,「大象」之所以龐大,正是由於我們的沉默。沉默,打開了傷害的大門,成了加害者、違法犯紀者的利器;而打破沉默者往往會遭受到排擠、誹謗、質疑可信度。於是一切殘酷和墮落,持續在黑暗中滋長著;要驅除它們,我們必須起來行動、發聲。

諷刺的是,正是由於人們集體否認其無所不在的存在,才使「大象」得以如此龐大。一旦我們承認了它,彷彿變魔術一般,大象便會開始縮小。唯有當人們不再串通著忽略它,我們才能終於將這頭傳說中的大象,趕出房間。

如何打破令人窒息的集體沉默?

要打破令人窒息的集體沉默,需要先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吹哨者、受害者,得以勇敢為自己發聲?台灣的MeToo事件從某政黨的前女黨工出面爆料開始,就是因為她在網路上得到各方陌生人的熱烈支持與響應,也才讓其他受害者獲得勇氣,用各種方式為自己發聲。網路時代的快速串聯,讓出聲打破沉默的人,得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大量的響應,跨越了地理的限制,也跨越了當事人自己人際關係的侷限,突破了個人的階層牢籠,藉由網路,得到其他群體的迴響,讓加害人無法立即反制嚇阻。權勢所帶下的壓迫出現了缺口,是網路時代對打破集體沉默的一項優點。

不過網路也帶來了缺點,如同揭密者一樣,打破沉默的人也常遭人嘲弄、毀謗,以及排擠,這些事很快就湧現在社群媒體,當事人很難不被影響。此外,台灣的MeToo事件也有宣稱走法律途徑者,的確有相當的嚇阻效果,也會讓某些覺得自己沒資源、沒沒無聞的潛在行動者打退堂鼓。尤有甚者,對我們這些不在事件當中的多數人、旁觀者、新聞事件的閱聽人,也會被恫嚇到,無形中形塑著我們的社會文化,這都是無可避免的。以上這些關於網路霸凌、法律層面的探討,在本書中有專章詳細解說,但總的來說,唯有我們打開自己的眼睛、嘴巴,還有耳朵,才能把大象趕出屋內。



打破沉默縱然可怕,卻是唯一的路;說出來,才能驅走房間裡的大象。本書嘗試從各種案例、理論切入,談創傷的恢復與度過,更談加害人需認識自己的行為、尋求原諒,還有在最終的社會文化改變的進程中,個人可以做些什麼、如何思考與應對等等。



社文化的改變,需要長時間、眾人一起努力,需要你我一同有意識地,不要讓傷害的事件就這樣子算了。本書是真哪噠出版社拋出的一塊磚,希望可以為整個社會文化對MeToo議題的氛圍,以及提醒個人與群體對MeToo的社會責任,貢獻一點心力,期盼參與在社會風氣正向的改變之中。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