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耶穌,為什麼?--解開福音的難題

作者 : 談良辰

出版社 : 上智文化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 208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252 NT$28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一起探尋及品味聖言蘊含的意義!◢
 
  ▍讀福音時,你是否有過這些疑惑:
  ● 捨棄一切,真的會在今世獲得百倍賞報嗎?
  ● 褻瀆聖神永不得赦免嗎?
  ● 為什麼耶穌用比喻講話?
  ● 為何撇下九十九隻羊,只為尋找迷失的一隻?
  ● 為什麼耶穌要「詛咒」那棵無花果樹?它也未免太可憐無辜了吧。
  ● 撒瑪黎雅婦人是在正午打水嗎?
  ● 「天國門徒的經師」是什麼意思?
  ● 天主「預定」猶達斯出賣耶穌嗎?
  ● 耶穌稱瑪利亞為「女人」,是不尊重母親嗎?
  ● 世界末日真的那麼可怕,全部都會毀滅殆盡嗎?
 
  本書以現象學為方法論,透過語義學及歷史性原則,
  探析每道福音難題的文本脈絡,力尋經文整體性的意義;
  陪伴你一起品味咀嚼天主聖言當中的深層涵義。
 
本書特色
 
  ◆ 深入淺出、親近福音的研經材料,有助於擴展讀經的視野。
  ◆ 體驗探究聖經文本的樂趣,以開放的心尋找可能的答案。
  ◆ 每章提供「延伸思考」,有助於深思反省並體現在生活中。
  ◆ 培養聖經素養,增進信仰成長。適合門徒班、讀經班、慕道班、讀書會等成長團體共讀討論;為教友靈修、神父、神師、靈修指導者深具啟發意義。
 
好評推薦
 
  「在福傳的經驗中,我們常遇到教友讀經時心存疑問,例如:耶穌為何常用比喻?為何撇下九十九隻羊去找尋迷失的一隻?(這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又為何詛咒無花果樹?談良辰弟兄的首部力作中,為這些『福音難題』提出獨到見解與靈修省思,我們可藉此更深入認識主耶穌教導的核心及用心,培養分辨與反省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作真正的門徒,勇敢活出福音的愛。」──鍾安住總主教(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談良辰博士將長年深度研經的成果形諸筆墨,不僅寫下對耶穌聖言的理解,又加上對希臘原文原意之詮釋,眾多論述十分精采。我鄭重推薦談良辰博士的《耶穌,為什麼?》,讓我們透過閱讀更認識耶穌,一起追求真理,成為見證。」──張員榮主教(基督教台灣聖公會)
 
  「本書透過細膩的筆觸、多年來積累的讀經心得和聖經原文的適切解析,解開我們心中對某些福音段落的疑難困惑,引導我們發現潛藏於經文細節中的美妙意義。祝福每位讀者在細細品讀之後,將有撥雲見日的感覺,拉近你與聖經的距離!」──崔寶臣神父(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校長)
 
  「談良辰博士細心探究聖經中許多關於耶穌的記載,寫下心得與發現,讓其他也想深入了解關於耶穌種種一切的基督徒,可以更知曉這位萬主之主。當你越認識耶穌,你的生活會更有參考依據,並且活得更平安、更穩健。」──施以諾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

#天主教
談良辰
 
  現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助理教授、台灣聖公會三一書院講師、「基督耕心園」線上讀書會創辦人。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碩士,專長為多瑪斯形上學、認識論、中世紀哲學、古希臘哲學、信理神學。對「AI應用」的信仰及倫理相關議題亦有所涉獵。
 
  2012年由聖公會皈依天主教。曾創辦擎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職於科技業長達二十年。之後數年投入有機農業與非基改運動。現今雖走上教職,從事神學、哲學及社會文化領域的研究,仍不遺餘力地推廣有機農業的理念。
 
審閱者簡介
 
崔寶臣
 
  崔寶臣神父,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校長,瑞士弗立堡大學(Université de Fribourg)聖經神學博士,專長舊約聖經神學。合著有《打開聖經的鑰匙(上):舊約導讀》、《聖經中的修和之路》,譯作包括《舊約聖經導讀:揭開古卷的祕密》、《新約聖經導讀:跟隨福音的旅程》、《天主教倫理真諦》。
推薦序之一 經文的複雜亦美妙世界/崔寶臣
推薦序之二 追求真理,認識耶穌/張員榮
推薦序之三 見證學者與聖經文本的角力/杜敬一
推薦序之四 有語問蒼天/施以諾
作者的話

第一章 今時就會得到百倍賞報嗎?
第二章 可憐的無花果樹?被詛咒了嗎?(上篇)
第三章 可憐的無花果樹?被詛咒了嗎?(下篇)
第四章 為何撇下九十九隻羊?
第五章 為什麼祢用比喻對他們講話?(上篇)
第六章 為什麼祢用比喻對他們講話?(下篇)
第七章 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
第八章 褻瀆聖神永不得赦免?
第九章 撒瑪黎雅婦人是在正午打水嗎?
第十章 天主「預定」猶達斯出賣耶穌嗎?
第十一章 為什麼耶穌稱瑪利亞為女人?
第十二章 世界末日?

附錄 為什麼聖經中常出現括號?
研經資源
天主教/基督教聖經目錄對照表
 

推薦序之一
 
經文的複雜亦美妙世界
崔寶臣
 
  今日擁有一本甚至多部聖經並不稀奇,但這和我三十多年前剛入修院的情況完全不同。那時,我們幾個人共用一本聖經,大家只能輪流閱讀。每當輪到自己使用聖經的時候,絕不會束之高閣,而是竭盡所能、爭分奪秒地研讀,並且一邊閱讀一邊抄寫──這樣換別人使用聖經時,還有手抄版可以繼續讀經默想。
 
  近幾年,聖經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有不同版本和譯本可供選擇,儘管十分便利,卻也產生一種弔詭:三、四十年前,教友普遍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聖經,如今家中書架上擺了好幾本聖經,反倒沒有時間和動力去翻閱。你也有同樣的情況嗎?
 
  聖經是天主賜給我們的珍貴禮物,我們如何對待「這個禮物」,也是表達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送禮者。我們怎能讓天主感覺我們不在乎祂以及祂送的禮物呢?所以,別讓自己的聖經孤伶伶地擺在書架角落,甚至蒙上一層灰。
 
  或者有人會說:我也想讀聖經,但聖經某些部分確實不好懂,讀起來很費力。沒錯,這是因為聖經雖然是為我們每個人而寫,卻不是「直接」寫給我們的。在聖經作者寫作的時代,當時的讀者應該十分容易讀懂聖經中的一些典故,文中描述的正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有大家熟知的背景。但隨著時間流逝,我們對聖經作者寫作和最終編輯成書的時代越來越陌生,自然對某些經文也產生了距離感。
 
  碰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呢?
 
  你手上的《耶穌,為什麼?》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詮釋書,但它正是讀者遇到前述「難題」的及時雨,幫助讀者解開心中的疑惑。我們在讀聖經時,有時讀得太快,沒有注意到其中的細節。然而,經文裡許多美妙的意思恰巧躲藏於細節。另外,讀到某些聖經中的字詞、圖像或語句,和我們的認知有出入,就會帶來衝擊,這時也需要有人、有工具予以協助。
 
  由衷感謝作者良辰,他下了極大的工夫,細心整理讀者會遇到的一些疑難。用他細膩的筆觸,和多年來積累的讀經心得,再加上對聖經原文的解析,作為打開這些疑難的鑰匙。讀者在閱讀每一篇之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謝謝作者良辰弟兄的努力,也期待他日後的筆耕之作。
 
  (節錄部分,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耶穌,為什麼?:解開福音的難題》)  
 

推薦文

耶穌為你啟動了愛的循環

  ★ 這是一本行雲流水、真誠風趣、充滿洞見的心靈之書,不僅帶來盼望,並為生命中出現裂縫、遺憾的人提供解藥良方。

  福特汽車有句廣告詞說:「我是作了爸爸之後,才知道怎麼當爸爸的。」當年這句廣告詞曾流行一時,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人生的真相卻很可能是,很多人「就算當了爸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樣作爸爸。」

  不只是爸爸,包括媽媽、祖父母、兄弟姊妹……人生裡各式各樣的角色身分與責任,包括家庭裡的角色身分,往往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會的能力,即使誠心懷抱著愛,卻甚至連學都不一定學得會、學得好。這也就是為什麼家庭輔導學者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要說《家庭會傷人》。家人天天相處,很多界線都不講究、不清楚,人在家裡也傾向放任而為,不假修飾地拿出真性情互動,因此家人間往往有很多赤裸裸、血淋淋的衝突。約翰.布雷蕭在這本著作中,點出家庭中的陰暗角落,且提供多項檢核表,供讀者檢視自己的家庭有哪些傷人以及自己受到的傷害之處。

  家庭、尤其是父母對子女所可能形成的傷害,甚至讓從事心理治療三十多年的珍.賽佛(Jeanne Safer)寫出《死亡的益處》這本書。她探索親子關係中長期被忽視的傷害,讓為人子女在父母過世時,除了哀慟,也有成長的可能。她從自己與母親之間那幾乎難以和解的關係中,理出母親人生經歷與性格的特質後說:「母親自己從未被人穩妥地擁抱過,因此終其一生,她也無法穩妥地擁抱我。」

  瞧,一個人並不會因為作了媽媽,就「自動」學會怎麼樣去作個好媽媽。然而,在「媽媽還不知道該怎麼樣作個媽媽」時,或許不知不覺中,傷害已經造成了,而且,這種類型的傷害力道往往持續一生之久。面對這種狀況,解方有二,一是用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來提醒自己:「愛是一種能力,是一個成熟人格的完整呈現;愛,沒有那麼簡單的。」我們的父母、家人,常常也並非完美的人,特別是,當我們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經歷了生命的起承轉合、酸甜苦辣,瞭解到父母也有他們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限制與受到的傷害,也有他們過不去的、甚至沒有意識到的磨難。或許他們連對自己仁慈一點都做不到,何況是對子女有全然成熟的愛?所以,別期望太高了。

  然而,我們人生的種種痛苦經歷也是那麼的真實、深沉啊,這又怎麼去消化呢?好消息是我們除了體諒別人,可也有人「疼惜」我們呢,答案就在這本《心靈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裡頭,或者,更正確一點說,答案就在耶穌的愛裡頭。

  這本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的書,以信仰為核心,根據新精神分析學派醫生艾瑞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年)的人格發展理論,帶領讀者逐步完成心靈療癒,並進而找到生命的能量與力量。艾瑞克森將人格發展的歷程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教育是否成功,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而本書也從這裡找到改正與修復的契機:艾瑞克森的理論認為,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例如,嬰兒藉著與母親的互動與否,對世界建立了基本信任或者不信任;青春期是自我認同與角色認同的混淆期;老年的發展會指向整合或者絕望等等,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不過,人格發展是個持續終身的行動,也因此成長是個終身進行的過程,這使得生命的導正與創傷的療癒成為一個可能,因為人生不是單行道。也就是說,一個在嬰兒期未曾接受過母親親密擁抱或者擁抱不足的嬰兒,在他日後的人生階段裡,儘管可能因為這項早年的欠缺形成若干人格發展上的缺失,卻並不表示他就只能這樣一路「每下愈況」、「越演越烈」下去,為什麼?因為艾瑞克森認為生命發展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如果知道每個階段的任務,人是有潛力可以學習的,藉著彌補過往,人可以朝向健全;那麼,要怎麼做呢?本書就是為生命出現裂縫、遺憾、發展不足的人提供解藥良方。

  這本書除了建立在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是個持續整合的過程」理論之外,最重要的是以耶穌的愛作為人格修補的機制,關鍵在於人生在任何階段都可以因為得到愛而成長。書中有許多動人的例子,說明一旦邀請耶穌的愛進入生命,無論是多麼沉重的生命重擔,都可以卸下;無論是多麼沉痛的傷口,都可以彌合。但這本書並不是在抽象層次提供一種阿Q式的避秦後花園,讓人躲進去暫時遺忘、麻痺一下受苦的心而已。由於寫作這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非常有經驗的諮商輔導人員,看過無數人生苦境難處,他們自己也經歷了家庭與自我認同的種種風暴,因此他們的文字是有溫度的,話語如同「落入凡間的精靈」,與世上千萬揪心傷心的讀者有著相同節奏的呼吸,這本書強烈地抓住了人們真實的感受。

  三位作者在帶領「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避靜(retreat)的過程中,親眼見證當耶穌的愛進入一個人的生命之後,會帶來如何巨大的翻轉與改變,因此他們針對每個人格發展過程設計的祈禱方式與內容,就值得我們去瞭解。這些治癒祈禱曾幫助許多人打開捆鎖幾十年的心結、走出人生的死蔭幽谷。

  這些方法中,有些帶有神祕性,如舌音祈禱(基督教稱之為「方言禱告」,即在聖神充滿時,祈禱者會以一般人聽不懂的語言祈禱),但本書的內容絕大多數都不是那麼宗教性,而有很多人格發展學、家庭教育學、精神分析、心理學、輔導學、發展社會學等的理論、思考與行動,也有很多很「實用」的方法。對非信徒而言,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算太高,只要是看到「耶穌」與「祈禱」這兩個詞彙不會退避三舍的人,都可以一讀,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例如作者建議內心受傷的人先試著回想一個自己被人愛著、關心著的正面畫面,一個就好,也不用是太大、太重要的事,哪怕只是某個人生的小插曲都行。作者說,任何一個能夠存活下來的生命,肯定都曾經經歷過人間的愛,就算是一出生就被父母丟到孤兒院門口的人,也是如此;或許他的父母對他無情,但總有個善心的人收留、收容了他,否則他在嬰兒時期早就餓死、凍死了。

  想像正面的經驗,然後再次渴望那愛的場景,在那裡,耶穌將與你相遇。你明白,天主從未遺棄你不管。你瞭解,即使在母腹中你已受傷,例如,媽媽不想要你,或者父母感情不好,天天大吵大鬧,你都把那樣的壓力和創傷一起吸入了生命。但耶穌曾派出天使在關鍵時刻拉你一把,而祂也都一直在等著你,要親手將你擁入懷中;你不是無來由的受造,你自然也不會孤獨地承受人生的一切。

  最近有另外一支汽車廣告也很動人:馬自達汽車的廣告「成為你想成為的爸爸」篇。廣告講的是一個男孩生命中的缺憾:修一從小,在棒球比賽的場合、在生活中,忙碌工作的父親總是缺席,但在這種時刻,他卻常常彷彿有一位在看台上為他加油的父親陪伴;他釣魚時,父親也在旁邊。

  修一覺得很奇怪,究竟這個陪伴他的人是誰呢?當他長大後,他才瞭解,其實當年的那個人是他心中對「一個父親該有的形象」的想像。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因此深刻瞭解這份缺憾,也暗自在心底建構了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並且在他自己成為父親後,確實地實踐了心中的理想,成為一個陪伴孩子的爸爸。

  這支廣告非常打動人,因為很多人的生命中可能也會有這樣的遭遇。例如,缺席的父親、不稱職的母親、沒有責任感的配偶、羞辱過你的老師……這些人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失落、痛苦甚至不幸。

  人生的若干年裡,有時甚至是幾十個年頭裡,我們都走不出這種傷害。痛苦是難以比較的,我們無法全然地感受到他人的苦,因此也很難真正地安慰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遭到忽視、傷害的人。而這個廣告卻讓人看到另一種救贖的可能:「成為那個你覺得應該有那個樣子的人」,這可能是痛苦的最好解藥。

  有些遺憾你已經改變不了了,對不起你的人走了、甚至死了,或者,他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對你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對這樣的人,你能拿他怎麼辦呢?氣他罵他恨他,他沒感覺;打他虐他殺了他,改變不了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滿漲的負面情緒,賠上的只是你更多的人生。

  他欠你的,你要不回來了,但你可以從自己開始書寫另一個故事──如果你曾經有個「差勁的」老爸、老媽、老公、老婆、老師、朋友、長官,那麼,你就讓自己成為那個「不差勁的」老爸、老媽、老公、老婆、老師、朋友、長官。

  這是一支療癒系的廣告,提醒著人們:人生的出路不在於追討,而在於付出,因為付出會啟動新的循環。而付出的動力來自什麼地方呢?來自你終於找到自己也曾經得到愛的證據。《心靈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是一本行雲流水、真誠風趣、充滿洞見的心靈之書,給每個在生命中被虧負或者虧負過人的人一個盼望:即使在你覺得自己已經不堪一擊時,透過本書的幫助與提醒,你會知道自己的人生並不孤獨;驀然回首,耶穌在燈火闌珊處等待著你。

  所以,人不是當了爸爸就能夠懂得怎麼作爸爸,人是因為被天父的愛找到,於是知道了要怎麼樣去愛。

  最後提醒你,務必不要錯過書末在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發現的一篇禱詞,這個集中營共有九萬二千名婦女及兒童喪生。一名死去的兒童身旁有張包裝紙,潦草的字跡寫下這篇禱文:

  「主,請□不單單記得懷著善意的男女,還有那些心懷惡念的人。但是不要只記住他們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也請記得我們因受苦帶來的果實──友誼、忠誠、謙虛、勇氣,以及在這苦難中孕育的心靈。當他們面臨審判時,願在我們身上結出的果實能化為對他們的寬恕。」

  讀到這裡,你的心一定被打開了,你也終於伸出雙手,擁抱那些在你生命中刻下刻痕的人──終於,你完成了治癒心靈的八個階段。你聽見耶穌對你說:「起來,拿著你的床,行走吧」(若五8)。因為在患難的日子裡,耶穌應允了你,祂搭救了你;祂為你,啟動了愛的循環。

彭蕙仙(作家)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