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遲來的心得--科學、信仰與生命的再思

作者 : 黃小石

出版社 : 宇宙光出版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5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 296

適用分類: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288 NT$32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在人們追求效率、速成與亮眼成果的時代,「遲來」彷佛是一種錯誤。然而黃小石博士,用他深厚的科學訓練與謙卑的信仰實踐,證明「慢一步」的心得反而能夠看得更深、走得更遠。他以長者的眼光、虔信者的誠實,記錄自己信仰旅程中每一個跌撞與頓悟,篇篇都是靈魂叩問。

在世人的眼光中,科學與信仰似乎是兩個平行世界;但在黃小石長老的筆下,卻成為此呼彼應的生命篇章。這不只是一部單純的回憶錄,卻是一場長達數十年的思想對話。

從童年的戰亂流離,到留學海外的學術養成;從科學研究的嚴謹思維,到信仰中的禱告默想,層層鋪展出作者對生命、真理與永恆的追尋。牽牛花的晨曦、蚱蜢的跳躍、夕陽的無限好,都是上帝恩典的印記。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 有晚上有早晨:反思老年的定位與價值,見證生命雖近黃昏,更顯燦爛。
• 救恩的藍圖:探討聖經智慧、祈禱與苦難的意義,直面「心懷二意」與「瑪門的真相」。
• 左腦思維篇:從科學理性切入,討論「自由意志」、「超決定論」、「暗物質與暗能量」,展現信仰與科學如何互補。
• 教會篇:回應疫情的挑戰與教會的更新,思索福音如何承傳。

黃小石以科學家的理性,拆解宇宙與生命的奧祕;又以基督徒的信心,分享祈禱、苦難、事奉的智慧――苦難或許無解,但上帝的恩典與信實永不止息。這本書不僅是作者「遲來的心得」,更是我們的及時提醒:在生命黃昏,依舊可以燦爛;在人生低谷,依舊可以仰望。《遲來的心得》,一本跨越科學與信仰的生命書,邀你一同進入深思與安息。
 
黃小石

1940年出生於重慶,戰後隨父母定居台灣新竹,中學畢業保送上台灣大學物理系。大學時期深入思考信仰問題,1962年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1964年受洗成為基督徒。1969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69-1973年,任教於若歌大學物理系。
1973-1976年,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
1976-1998年,擔任美國艾克桑石油公司研究部門物理企劃主管,並從事研究工作。
1990年,獲德國普朗克研究獎,並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1998-200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研究員。
2009-2012年,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訪問學者。

除了在物理學界的成就外,同時以長老身分在美國紐澤西州的若歌教會事奉,為若歌教會創始人之一。

曾任華福科技佈道事工主任、眾聖徒協會董事、基督使者協會董事會主席等職。

多年來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地講演,反應熱烈。

黃小石勤於筆耕,相關論著見於各刊物。
 
黃子嘉序 一生心得的表述 8
作者代序 林序集 10

第一篇 有晚上有早晨 15
真老 16
夕陽無限好 25
牽牛花 31
蚱蜢 36
我「號」稱約翰 42
搬家 49
永久居留 56
也談間斷禁食 61

第二篇 救恩的藍圖 67
有一子賜給我們 68
聖經與智慧 73
祈禱 82
不打不相識——與神吵架 89
心懷二意 96
瑪門的真相 102
事奉兩個主 111
敬拜讚美 117
敬拜與奉獻 122
苦難的意義 127
不情願的「最美好的時刻」 135
洗手 140
個體與集體 145
救恩的藍圖 150

第三篇 左腦思維篇 161
聖經中「若且唯若」的教訓 162
非顯然之物 169
壹加壹等於貳? 174
逝者如斯 180
超決定論 186
沉沒成本 192
沒有靈魂的卓越 197
恩慈的光芒:中學老師與AI女神 202
箱外思考 208
幸運草 216
猜猜看 222
《生命用戶手冊》 230

第四篇 教會篇 237
寫給在疫情中的若歌教會 237
寫給在疫情中的教會 238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241
無疆界的地方教會 244
時代挑戰與教會事工更新 248
更新變化 252
旅程 256
21世紀的新巴別塔 261
新常態一瞥 265
福音的承傳 268

附錄 我的見證 273
我為什麼不是一個無神論者 274
信實的神 282

致謝 291
 

黃子嘉序 一生心得的表述


科學家的特點之一是:經常細心觀察身邊發生之事物,探究其前因後果與原理,並思考其對人生之關連與意義。而一位基督徒科學家則會更進一步:尋求這一切事物與上帝之關係,以及由聖經中找出相應的上帝旨意,並且實用在人生的行事為人之中。黃小石長老正是後者典型的代表。

他的這一本新書《遲來的心得》,其實來得並不遲,可能應該是愈遲愈好。因為本書是收集了他由年少到年老,一生路程中許多值得回味深思的大事小事,用45篇精闢的短文描述其人生心得,包括了幼年之逃難、小學之顛簸、中學之順遂、大學之收獲、留學之豐富、工作之經歷、信主的過程、教會的生活、事奉的參與……; 點點滴滴,精心編纂而成本書。

其中如:由中學生時看到路旁牽牛花的鮮艶,想到聖經所說比所羅門王的盛裝更美麗,因而讚嘆神創造的智慧與偉大;或因看到草地上的蚱蜢,想到自嘆似蚱蜢的以色列人能打敗迦南地的巨人,而稱頌神大能的奇妙;又由獲得美國的永久居民權,而感恩已成為天國的居民;也由地上屢次的搬家,而期待將來至終的搬回天家;還有從賞讀蘇軾的「黃州、惠州、儋州」,而深思神允許苦難在世間的必要性與其意義。

當然其間也有不少涉及深奧艱難的物理與神學相關議題,如「量子力學」與「自由意志」;「大爆炸論」與「創造論」;「可見之物」與「暗物質」或「暗能量」;「時間與空間」及「現在與永恆」……;更當「新冠肺炎」在前幾年改變世界生活方式之際,也引發對若歌教會的發展,提出一些新的方式與策略……。以上僅只略略簡介了一小部分的內容,相信你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去讀本文了。

黃小石長老雖發表過大量的物理科學文獻,但由2003年開始專心寫基督信仰相關的著作,二十二年來已完成了廿多本佳作,每一本都甚值得細讀深思。而這一本更是他自己一生心得的表述,必能對你的人生有大助益,豈能錯過呢?


黃子嘉 牧師
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榮譽牧師
美國亞特蘭大華人基督教會北堂榮譽主任牧師
前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作者代序 林序集

所有宇宙光為筆者出版的書籍,林治平教授都親自為我作序,可惜這本書遲到了。我決定把林哥過去為我所寫的序言的一些片段收集起來,做為本書的序言――「林序集」。

加入「傻瓜」行列

2001年8月底,我應邀往北加州參加一次由甘貴翹大姐及柏克萊大學團契主辦的夏令營,林治平(林哥)是大會的主題講員。第一天晚堂聚會我分享見證之後,林哥熱情地邀請我參加2003年宇宙光30周年慶的活動。他那孩子般好奇、天真、且信任的眼神,似乎沒有給我太多考慮的餘地,我在受寵若驚之餘,只得恭敬不如從命。這是我跟著林哥服事的開始。

2003年11月8日我來到台灣,在宇宙光韓偉廳開始了為期17年一年一次約兩週的「環島佈道」旅行。回美後,宇宙光把我佈道的信息「實存的真象」整理成書,定名為《真理的追尋:理性的迷思與生命的出路》,林哥親自為序,次年出版,並邀請我次年再來。

在序言中他寫道:「作為一個驕傲的現代人,他們迷信自己不迷信,卻喜歡把迷信的罪名隨意的封贈他人。他們一方面在迷信的泥淖中翻滾掙扎、愈陷愈深;一方面卻把迷信的污名灑得到處都是。迷信!迷信!當人迷信自己不迷信的時候,他便會陷身迷信而不自覺。」信哉斯言!

此後,我每年都來台灣佈道,行程一年比一年更豐盛,所到之處有高中、大學、禮拜堂、神學院……,結束後,回美我就以主題信息撰寫為書,宇宙光次年出版,連續17年沒有斷過,每一年的新書都蒙林哥賜序,如2004年的《苦難的尋思》,林哥在序中以「觀 苦難的沉思」為題,寫道:「人生必有苦難,而苦難無解,更是苦難中的苦難。這種無解的苦難,才是生命中最無法承受的苦難」。這篇序共有約4500字(整本書才54000字),主旨不在贅述書中內容,而是引伸主題概念,讓我這作者在讀後大受啟發,暗暗決定將來一定要再寫一本《苦難的再思》才不辜負這篇序文。

2005年的《愛的真相》序言中,林哥以一對情侶一同賞月的故事為題,理工男感嘆人類登上月球的壯舉,卻帶給女孩「我們的身體雖然緊緊靠在一起,我們的心靈卻離得比地球到月亮還遠」的失落;他藉此文述說出人性的四個不同的面向,以「全人」的概念來來思考「愛」的重要。

2006年是《善惡的省思》,林哥在序言裡以一個神射手阿達的故事為例:「阿達勇猛上陣,一箭一箭射得比其他選手更猛更遠,甚至遠遠超過箭靶終線。然後村民們蜂擁而上,在箭的落點處,畫上一個清清楚楚的紅心及完完整整的同心圓。畫完以後,他們就歡欣且面帶驕傲的站在那兒,在他們的心中,一切都是那麼的美滿」。問說:「人生舞台的箭靶,在忙碌錯綜、狂奔亂跑的人生舞台上,我們的箭靶在哪裡?我們的箭射向何方?」

2007年的主題是《生命的追尋》,林哥在書的序言中提及他思想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最短的一句話「成了!」寫道:「如果有一天,就算我能平平安安的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能坦然無懼的說:『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的手裡!』嗎?」林哥,這一天來得太快了些,但是我知道,您必然是說:「成了!」現在輪到我們要思想這個問題了。

2008年《信的真諦》序言中,林哥用他自己的「信仰的沉思手記」為引,用了巴斯卡《沉思錄》的筆法寫了一篇別出心裁並極有深度的文章。

2009年成書《天河拾貝》,也許因為這本討論到林哥喜歡的題目,他寫了一篇6600多字的長序,末了說:「特揀拾過去資料,重新整理思考,撰成此文,不敢言序,苟能狗尾續貂,冀望讀者諸君於品嚐盛宴主菜之際,聊作點心甜品,於願足矣!」其實這不是什麼「點心甜品」而是主菜(林哥本來就不該吃點心甜品的)。這也正是篇篇《林序》獨有的風範。

2010年的書是《實存的真象》,在這本書的序中林哥首次稱筆者為「小石兄」,實在令我不知所措。我想他也許不完全同意我寫的,他寫道:「蘇格拉底亦曾以戲謔的口吻說:『在上帝的各項賞賜中,以分配聰明最為公允,因為人人均覺滿意。』這個故事十足發人深省,一個擁有『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懂了的人。你知道嗎?你懂了嗎?小石兄的書正是一本叫你『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的書,使你從懂中知道自己不懂,又從不懂中進入懂,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真好!」這下我倒給他弄糊塗了。我真的懂嗎?很有問題!

同年(2010年)宇宙光為我和錢錕博士審訂的《當賽先生遇見上帝》一書,林哥為我們寫序。他用的題目是「炒蛋與眼淚」,分享了他的一篇短文《眼淚只有一種》,這序可能是全書最精彩的文章。

2011年11月的佈道行程結束,回美後《盼望》成書,林哥的序是他在一次回家旅程途中,在飛機上寫的。序文的題目是「乘著盼望的翅膀」;這篇序很長,看來是一次出國的行程。他應該是很累了,還念念不忘要為我的新書寫序。在序中他回憶1974年第一次訪美的經歷,在加州柏克萊校區看嬉皮反禁毒遊行,想到那些人「既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明日何往……,一個沒有未來,沒有盼望的人,以這樣的態度(吸毒)面對人生,應該是最好最正確的選擇與判斷了。」林哥對他們關懷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2012年是《恩典的歲月》,林哥的序文題目是「靈魂起皺或皮膚起皺」,完稿於舊金山飛紐瓦克途中。他寫到:「老?什麼是老?老?誰怕誰?如果歲月都不一定會使皮膚起皺,只要熱情尚在,愛心不滅,我們的靈魂是永遠不會起皺的。」林哥,能有幾個老人能像您,一個皮膚靈魂都毫無皺紋的人。

此後的八年裡,每年我都蒙林哥邀請來台巡迴佈道,之後都次年出書:2013年我寫了《上帝與物理》,2014年《浮生拾穗》,2015年《聖靈的果子》(與張德健教授合著),2016年《無神論的再思》,2017年《答非所問》,2018年與張德健教授合著《樹下的尋思》,2020年寫了《智慧與生命》。林哥不厭其煩的為這些書寫序,都是照著他獨有的風格,為每本書增添了許多供讀者深思的內容,因此處篇幅有限,筆者也就不在一一引述了。

別人的序多是要在讀本文之前讀的,但林哥的序是可以在讀完本文之後讀的。早知如此,在我寫書之前,就應該先請林哥寫序,然後我再動筆,內容一定更完整,可惜不再有機會了。可惜!可惜!有人問我會再出書嗎?可是「林序」呢?

2018年宇宙光為我出版了一本文集――【信仰與科學:兩個世界的對話】共四冊:《科學的啟蒙》、《宇宙的探索》、《生命的省思》、《信仰的追求》,林哥沒有為這套文集寫序,但是我在「自序」中引用了林哥寫給我的一句話,他說:「小石,傻瓜是大家的事,歡迎加入!」,這姑且算是他為我寫的最短的一篇序吧!

林哥,多謝您邀請我加入「傻瓜行列」,這是我一生中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