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智慧與生命:電腦的迷思與人性的出路

作者 : 黃小石

出版社 : 宇宙光出版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貨品尺寸/規格:15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1/01/25

頁數: 286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315 NT$35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近年來人類科技進入指數性進展的拐點,
其巔峰就是創造了「人工智能」(AI),
AI帶來的巨大改變與影響,讓人既驚喜,又害怕。
引人反思:人類的智慧是哪裡來的?
機器也能有智慧嗎?這怎麼生發的?
「人工智能」掌權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人類的去向?

這是一本與「人工智能」以及「新冠肺炎病毒」有關,
而對「智慧與生命」發出探問及解答的書籍。
文中論述有些是淺顯的故事與新聞,
但也引用了艱深的數學及物理學知識,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等;
其中最寶貴的,是在問題的關鍵點上,作者巧妙地提出聖經中的真理,
把真神永恆的智慧與在基督裡的生命真諦,清楚地表明出來。
在《人造意識》(Ex Machina)這部影片中,主角「人工智能」專家說:
「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將以同樣的方式回望我們,
就像我們看非洲平原上的化石骨架一樣⋯⋯一隻直立的猿類生活在塵土中,
語言和工具簡陋,即將滅絕⋯⋯。」
然而機器就算有了「通用智能」(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有一種工作只有人才能做,有一個「角色」只有人才能勝任,
那就是──服事上帝,敬拜創造他與萬物的主;因為人本是為此而被創造的。
屬靈的境界是人存在的終極境界。
──作者 黃小石博士
黃小石博士

1940年出生於重慶,戰後隨父母定居台灣新竹,中學畢業保送上台灣大學物理系。
大學時期深入思考信仰問題,1962 年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1964年受洗成為基督徒。
1969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69-1973 年,任教於若歌大學物理系。
1973-1976 年,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
1976-1998年,擔任美國艾克桑石油公司研究部門液態物理企劃主管,並從事研究工作。
1990年,獲德國普朗克研究獎,並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1998-200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研究員。
2009-2012年,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訪問學者。
黃小石除了在物理學界的成就外,同時以長老身分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若歌教會事奉,
為若歌教會創始人之一,現任其長執會主席,及基督使者協會榮譽董事會主席。
並曾任華福科技佈道事工主任、眾聖徒協會董事等職。
多年來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地講演,反應熱烈。
黃小石勤於筆耕,相關論著見於各刊物。
中文著作二十餘本(大多由宇宙光出版)。
黃序
林序
前言

Part 1 智能篇
智能的公式
從算盤到量子計算機
人工智能的里程碑:弈棋
第37手棋
機器學習
社交媒體:孤獨與共
電腦與人腦
中文字的智慧

Part2 生命篇
未知生,焉知死
人是甚麼?
智人的愚昧
武器與智能
暴殄天物
遠離惡便是聰明
彤霞曉露
1919年天上的巧合
雁字回時
擦鞋者言
散步
生命的跑道
不能預測的改變

 上帝與物理

高懷見物理。——杜甫〈贈鄭十八賁〉
 
筆者生在戰亂期間,未能接受完整的小學教育,先父教了我一些詩詞代替「國文」,我非常喜歡,可以說我「首先思想的」是詩詞,進了中學愛上了化學,又碰見一位志同道合的摯友蔣淨根,化學便成為我青少年期間最著迷的事。到了要進大學的時候,知道化學的複雜(尤其是有機化學),乃決定去學更基礎(簡單)一些的物理,這可以說是我「接著思想的」,這個決定使得我這一生約有五十年的時間花在物理上面;之後進了研究院接受了耶穌,上帝就成了我「最後思想的」,一直到如今。這是我生命的過程,這三件重疊的思維,也構成了本書的主題。
 
詩詞,這「首先思想的」,是出自人內在的感情,是主觀的,是以己為中心的;物理,這「接著思想的」是基於對外界的觀察,理性的分析,是客觀的,是以物為中心的;上帝,這「最後思想的」是綜合前面兩種思想,以萬物的創造主宰——上帝為中心的。詩詞是我的喜好,物理是我的方法,認識真理是我的嚮往。耶穌回答羅馬巡撫彼拉多的審問時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真理不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想法,也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是具體的;是愛,是涵蓋整個宇宙(包括我們的感情、思想);是我們的起源,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就先從物理開始吧。物理一詞出自拉丁文 physica,這字是從希臘文 physika得來,乃是「自然之物」的意思。中國古書中最先把「物」與「理」一起提到的,可能算是《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說到「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的確,物理不但是合理的,也更是美的;合理的,也更是美的;物理是需要分析的,也是應當欣賞的,因為研究的對象本來就是美的。物理之所以「迷人」,乃因為自然是極其迷人的。
 
很多人以為物理很難,其實物理在各種學科中應該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任何一種科目,若是有某種大家都能同意的「標準答案」,都算是比較單純的。或許因為我們不熟悉它的思維方式和語文,所以才覺得它難。物理有點像是一種外國語文,比方:物理學裡的「力」與我們「使勁」是兩碼事,「力」是一種「向量」(有方向的量;方向不一樣的力,就是不同的力)。「力」是以物體的「加速度」乘上物體的質量來定義的(慢下來也是加速度,只不過是負的加速度,又因為力是個向量)。質量與重量不同,沒有重量的物體仍然是有質量的;質量與質量之間有吸引力,正比於其質量;質量的大小也決定「動量」的大小(質量乘上速度,也是向量,因為速度是有方向的);這決定動量(慣性)的質量,與這決定引力的質量,剛好是一樣的(實驗決定的結果),若不然就有得頭痛了。
 
每當我企圖解釋一些物理的概念,但是常常不能講得很清楚,因為物理的語文是數學,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對任何人都算是一種「外文」。了解到這一點,是簡化物理的開始。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物理概念」的定義,通常是一個數學公式,或者是以一種操作的方式來表明。比方說:要說明「時間」是什麼,得以如何測量時間來定義。這也就是為什麼來自不同語系、不同國家的物理學者,談物理總是可以談得通。
 
物理研究的對象是「合理」的,自然界沒有什麼理由需要合乎我們自以為是的「理」;同時自然界的「理」也是「普及」的、永恆的。所以物理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時間都是一樣的。當然物理沒有理由一定要是如此,但是它若不是如此,物理也沒有什麼好研究的了。有人認為,一種文化若是相信自然是出自一位「講理」的永恆創造者之手,這種文化中的物理科學往往比較先進。中國人、印度人、希臘人的古文明都非常發達,人也聰明,但是總不能有系統地發展物理。其實中國人早已知道物理是一種建築在測量上的知識。我國17世紀的哲學家王夫之 (1619-1692) 就說:「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唯質測為得之。」也許他們認為自然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一定的邏輯規範,以致有蘇東坡的「楊花入水化浮萍,驗之,信然」的說法。這不是說我們不能作物理,而是不知道物理是值得去研究的學問。
 
一旦我們相信:不同的自然現象都是出於同一位創造者的手筆,就不難相信這些不同的現象都是可以相連的。以筆者的博士論文為例,原是要研究兩種液體的「臨界現象」,就比方水與油,它們在常溫是不能互相溶解的,油總是會浮在水面上。但是若把定量的油和水放在密封的管子裡,然後加溫,當溫度夠高,水和油就彼此相容了(可以想像當溫度夠高,水和油都變成氣體,兩種氣體都是互容的);若是溫度繼續不斷增高,水的分子與油的分子也都分解,管子裡就只有氫和氧了。若溫度再繼續增高,連質子、中子都分解成為夸克、膠子和能量,就不再有氫和氧的區分了。若是溫度仍然繼續升高,那麼所有的物質就都分解為能量了。按照大爆炸論,這就是相當於宇宙剛開始時候的光景,宇宙處於一種高度勻稱 (symmetrical) 的狀態下(當然更不用說當時沒有若溫度再繼續增高,連質子、中子都分解成為夸克、膠子和能量,就不再有氫和氧的區分了。若是溫度仍然繼續升高,那麼所有的物質就都分解為能量了。按照大爆炸論,這就是相當於宇宙剛開始時候的光景,宇宙處於一種高度勻稱 (symmetrical) 的狀態下(當然更不用說當時沒有水也沒有油了)。
 
然而當宇宙溫度漸漸降低,就慢慢失去這勻稱的狀態,開始分門別類,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物質與力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人能夠找到一個可以解釋一切物理現象的定理,能夠把重力場與電磁場統一起來(電磁、強交互作用、弱交互作用現在已經統一,稱為「標準模式」(standard model)),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我們不知道至終這理論會是什麼,但是大部分的物理學家都相信這理想必然有一日會實現,能夠解釋宇宙中各種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所有的自然現象。
 
宇宙可以是這麼複雜,卻又是這麼簡單,為什麼它是如此?這答案雖不在物理的領域中,卻是來自物理深處的呼喊。法國偉大的數學家龐加萊 (Henri Poincaré, 1854-1912) 說得好:「科學是建築在事實上,就像房子是用磚頭建成的;但是正如一堆磚頭不是一棟房子,知道許多事實也一樣不是科學。」只知道事實,這並不是科學的終極目的。
 
也許正如《聖經》所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因而使得天文學家特別醉心研究天體,為要察覺造物者的榮耀。美國天文學家瑪麗亞‧米切爾(Maria Mitchell, 1818-1889) 說:「每一個表明自然律的方程式,都是讚美上帝的詩篇。」制訂行星三定理、有「天文學之父」之譽的克卜勒 (Johnnes Kepler, 1571-1630) 在他《和諧的世界》結論中說:「主啊,祢藉著光更增長我們對認識祢榮耀的恩典之光的渴慕。我感謝祢,創造的主宰,因為祢藉著祢的創造,使我喜悅,讓我能以祢手所造的為樂。」
 
阿們。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