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馬偕傳-攏是為主基督

作者 : 郭和烈

出版社 : 主流出版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19/09/01

頁數: 459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405 NT$45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在台灣,馬偕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有關後人對於馬偕的相關著述、以及淡水相關馬偕紀念建物等,文史資料都相當眾多,
但本書卻透過郭和烈牧師記錄了不同的馬偕,文筆鋒利、就事論事,
對於馬偕的性格有深入的觀察及剖析,必顛覆您長久以來對馬偕博士的既定印象!

本書分為六卷和16頁珍貴照片,帶領讀者進入臺灣的歷史、以及傳統民間信仰拜神的由來。
除此之外,作者將馬偕時代以前的基督教簡史:
十七世紀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在臺灣北部,及「荷蘭歸正教會」在臺灣南部的佈教情況。
第三卷介紹來臺宣教前的年輕馬偕、家庭及如何成為海外宣教師的經過。

本書最重要的核心主題是第四卷愛主愛臺灣的馬偕博士,
介紹馬偕以淡水為根據地,如何學習臺灣話、自編字典、招收門徒、拔齒醫療,展開北部的宣教事工,
還有馬偕的婚姻、巡迴佈教、建設教會、神學教育、遭受清法戰爭及清日戰爭的苦難等等,
可謂是一卷珍貴的教會史料。
後二卷介紹臺灣社會初代教會歷史,馬偕如何訓練門徒及本地傳教者和他的宣教逸事。

本書結尾是馬偕逝世篇章,介紹馬偕罹患重病依然不忘北部教會之未來發展,及一九四〇年六月二日馬偕別世,
六月四日於淡水「理學堂大書院」禮堂舉行告別式情形。
附錄介紹馬偕博士「日記」摘錄及其代表性著作,並特別感謝真理大學校史館提供馬偕珍貴照片。

※ 本書是《偕叡理牧師傳: 包括三百餘年前西班牙與荷蘭來臺佈教簡史》重編修訂版,
民國60年郭和烈牧師的舊作。
其中內文因當年的資料查找不易,有誤處今特由牧師林昌華及牧師娘蔣茉春專業審訂;
章節、段落、譯名重新校對、修訂、潤飾,讀起來格外流暢通順,是值得您一看再看的好書。
郭和烈

1906年2月12日出生,1974年6月28日蒙主恩召,享年70歲。
從小喜愛運動和音樂的郭和烈牧師,讀書時期曾是橄欖球健將,曾組團到日本演奏鋼琴,也對神學研究造詣良深,
1935年3月東京神學大學畢業,在頭城教會任傳道,後在大甲三重埔及中壢教會任教師,
1940年任臺北神學校董事,1943年2月26日在彰化基督長老會創立總會,被推選為日曜學校長,
1947年5月任濟南教會第五任牧師,也是臺灣光復後第一任牧師,
1954年任北部大會副議長,1955年任馬偕醫院董事長,1956年任議長。

著作有《耶穌基督》、《耶穌傳導論》、《北部教會歷史》、《臺灣諸宗教》、《臺灣民間宗教》、《宣教師偕叡理牧師傳》及〈Buddhism in Taiwan Today〉、〈Folk Religions in Taiwan〉等書籍及論述。
推薦序 劃時代性的意義/林昌華牧師
推薦序 期待共同迎接北臺灣教會一五〇週年/郭應啟牧師
推薦序 焚而不燬/董芳苑牧師
推薦序 用心複刻的歷史圖像/鄭仰恩牧師

作者序 合而為一/郭和烈

第一卷 福爾摩沙‧臺灣
1太平洋上的美麗海島
2狂風中的燈火

第二卷 馬偕時代以前的基督教簡史
1撒下第一顆福音種籽
2西班牙教會復來臺
3臺灣南部教會的簡史

第三卷 來臺宣教前的馬偕
1馬偕的誕生
2神學生時期的馬偕
3影響馬偕的關鍵人物
4受派到國外宣教的馬偕

第四卷 愛主愛臺灣的馬偕博士
1淡水租屋棲身
2勤學語言、自編字典
3活躍的淡水教會
4馬偕的五位門徒
5樂做見證的三位平信徒
6醫療宣教
7詩歌宣教
8大自然宣教
9文字宣教
10「聰明」嫁馬偕
11巡迴宣教設立教會
12後輩繼承宣教設立的教會
13馬偕克服種種的困難
14噶瑪蘭平原的宣教
15清法戰爭,教會遭受大逼迫
16砲火下的馬偕及門徒
17培育臺灣傳道人
18訓練女性成為宣道婦
19續往奇萊平原宣教
20清日甲午戰爭,教會再遇大災禍
21馬偕回加拿大
22宣教與教育
23基督教醫院

第五卷 臺灣初代教會歷史
1南北教會的友好關係
2初代教會的特色
3本地的傳教者
4馬偕的宣教逸事
5理財的智慧

第六卷 馬偕逝世

附錄

 

 推薦序

一生。一世。
任志強博士(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保羅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了。」(林前十五19)但是,我們靠基督,若只懂盼望來世,豈不是一樣的可憐嗎?

  好幾年前知道厚基兄準備寫一本叫《只有這一生》的書,也大概知道他背後的想法,暗裡叫好,也暗裡為他擔心。

  叫好,正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處理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糾正某些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偏差,推動信徒群體重新思索原初基督信仰的歷史原貌,也許還可以進而刷新一些非信徒對基督宗教的印象。

  擔心,也是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稍有閃失,隨時粉身碎骨,因為它會令不少自命「信仰純正」的現代教會覺得自己的信仰論述備受挑戰,判定作者離經叛道,宣揚異端邪說,於是群起鞭撻,務求令作者從地平線上消失。

  不過,此刻回想,我這個擔心或許是多餘的──不是因為我覺得毋須擔心,而是因為我知道,擔心其實也沒有用。在這個立場先行、理據滯後的時代,不管作者對手上的題材處理得好抑或不好,或者儘管他多麼小心翼翼,引經據典,層層推論,世界上也總有些自命正統、認為自己比上帝還要神聖的人(借用潘霍華在《獄中書簡》語),一看見題目不對胃口,不符合自己自古以來接受的那套,就馬上條件反射,準備拔槍開火。

  然而無論怎樣,看到厚基兄繼續發揮他的古道熱腸,再次向高難度挑戰,內心畢竟是欣喜的(當然也是羨慕兼妒忌的啦)。吾生有幸,曾與厚基同窗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當年旁觀其博士研究,已知他是個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愛向高難度挑戰的人,但他絕非那種專門找牛角尖來鑽、致力攀爬象牙塔頂而目空一切的學者,而是個滿有牧養情懷、敏銳於自身和他人內心掙扎的血肉之軀。猶記得,當年某個把酒談心的晚上,他跟我們幾個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同學分享,說自己一度很抗拒「學者」(scholar)這樣的稱呼,但後來想通了,其實所謂「學者」,本意只不過是「不斷學習的人」,那就安然了。厚基的研寫,從博士論文對《聖經》保羅書信和《易傳》的文本互涉與「雙瞳詮釋」(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s),到幾年前重新探討同性戀所涉及的信仰掙扎,以及對大衛皇朝的再詮釋,對於他來說,都不是純粹學術鑽探,或者對聖典的理性詮釋,而是背負著對生命的關懷,對個人和群體本相的尋根叩問。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然而,全書最好看的(或者應該說:最令我怦然心動的),卻是最後的「跋:憶當年」──那是作者身為一位研讀聖經的人、學習神學的人、信仰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是牧養上主群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掏出來,坦然放在人前,讓讀者對他的論述恍然。這個跋,就如基督教神學所講的「終末」(eschaton)一般,表面上是放在最後的,事實上卻是支撐著整部著作,令整本書make sense、顯出整個研寫計劃的真正意義的關鍵。

  因為曾經在蘇格蘭同窗數載,我們的人生從此交疊,但除此之外,我跟厚基的成長背景、人生與信仰歷程其實完全不一樣,他所經歷過的,我差不多都沒有接觸過。然而,身為東亞地區的華人/漢人基督徒,我們的信仰內涵,教會圈子裡的教導和氛圍,群體所承傳的信仰傳統,卻原來如此接近,交疊得如此多。而根據我的接觸和觀察,東亞地區以外的華人/漢人基督徒,主流的信仰內涵也非常相近。
 
  厚基的《只有這一生》能否說服閣下,就只能由每一位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人,自行斷定。你沒有需要認同他所有觀點,也不一定同意他每個細節的論述,但你不可能抹殺他的認真和努力,完全無視他所提出的。作者已經發出了這個邀請,邀請讀者細心考慮他所做的功夫,重新審視現代教會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生觀,那就請你開放心懷,接受邀請,迎接挑戰吧!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