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與耶穌一起走苦路--從受難到復活的14站心靈朝聖

作者 : 盧俊義

出版社 : 啟示出版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直排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4/01/01

頁數: 288

適用分類: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342 NT$38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展開一場紙上靈旅,
洗滌我們的生命。

在變動不安的時代,時時默想耶穌的苦難,
連結現實生活中的低潮、困境與挑戰;
在沉思與禱告中汲取生命之糧,
接上耶穌賜與的平安和屬靈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不只是一本傳授知識的書,也是信仰操練的手冊。
跟隨本書走一趟苦路,靜觀耶穌及其周圍的人、事、物,
在耶穌的受苦和死亡中,體會復活和永生的奧秘。

苦路(Via Dolorosa)又稱為「苦難之路」,指的是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遍體鱗傷地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刑場,直到他死亡的這段路。也正是這條受難之路,成為我們生命的救贖。
苦路的傳統最早源於十六世紀,當時的信徒為了紀念耶穌的受難,追隨耶穌前往各各他的足跡,開始了朝聖之旅。後來,許多天主教堂也會放置圖畫或雕刻,描繪耶穌走苦路的過程,鼓勵信徒藉此默想與祈禱,與耶穌的生命連結,思考苦難、死亡及重生的意義。
在本書中,盧牧師不只邀請讀者和他一起「走苦路」,也分享他在苦路中默想、注視耶穌的體悟。他帶領讀者試著體驗耶穌走苦路時的心境,以及在一旁陪伴耶穌的人和圍觀群眾的心境,在潛移默化中,把耶穌的生命活到自己身上來。
除了苦路的靈修功課外,本書也探討了許多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課題,包括:不要隨別人的聲音起舞、與被欺壓的人站在一起、學會尊重包容每個生命、關於冤獄與死刑的思考、找到自身的存在意義……等等,開啟一場與自己、與周遭的內在對話。
透過本書,展開一場紙上的苦路靈旅,相信這對心靈的淨化大有幫助,引領你邁向內心更豐盈、靈性更充實的人生。

【真摯推薦】
周士煒/中華信義會得勝堂牧師
胡國楨/神父、聖博敏神學院教師
陳仁勇/前澎湖天主教惠民醫院院長
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蔡銘偉/高雄羅雅長老教會教育牧師
盧啟明/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

【牧者、學者、教會人士重量級好評】
這本書是以盧牧師信仰的靈性深度、豐富的人生歷練與其對聖經的熟稔所寫成,衷心期盼讀者把這本書帶回家,為自己的朝聖之旅做準備。
──周士煒,中華信義會得勝堂牧師

本書讓我們好像身臨其境地靜觀耶穌及其周圍的人、事、景觀等的具體情境,經過潛移默化,與基督的生命頻率形成共振,而把耶穌基督的生命活到自己身上來。
──胡國楨,耶穌會神父、聖博敏神學院教師

藉由閲讀和默想本書的信息,我們可以在大齋期裡,不只紀念耶穌所受苦難的意義,也同時反省這些苦難在我們所處的社會、教會、家庭、職場的意義。
──陳仁勇,前澎湖天主教惠民醫院院長

這本書不只邀請讀者和盧牧師一起「走苦路」,也分享他在苦路中默想、注視耶穌的體悟。其實,讀者可以有不同的體悟,或是說,應該有自己的體悟。
──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盧牧師這本書,不僅對已經是基督徒的讀者來說很有幫助,我相信也對不是基督徒的讀者有幫助,藉此可以更明白基督信仰核心的價值與意義。
──蔡銘偉,高雄羅雅長老教會教育牧師

這本書或可稱之為顛簸人生旅程中的一本「導覽手冊」,指出了盼望安慰與平靜安穩的方向,就是跟隨耶穌的腳步,在掙扎中重獲新生,帶著傷痕繼續往前行。
──盧啟明,教會歷史檔案中心主任
盧俊義
高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者。
1974年自台南神學院畢業,陸續在台東關山、嘉義西門、台北東門等三間教會牧會,2013年2月退休,也曾任台南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玉山神學院、新竹聖經學院、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等兼任講師。
此外,他擔任過高雄少年感化院、台東武陵外役監獄的教誨師,以及台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主編,並在好消息頻道(GOOD TV)主持節目。曾與佛教釋昭慧法師、天主教王敬弘神父共同成立「關懷生命協會」。
他主持過的節目眾多,包括:民視電視台《台灣學堂:這些人,這些事》、《創世記的故事》、《邁向十字架之路》、《耶穌門徒傳福音的腳跡》,i聽聽的podcast節目《盧俊義牧師講箴言》、《盧俊義牧師講路加福音耶穌的故事》、《盧俊義牧師講創世記》。
目前擔任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倫理和安寧委員,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倫理委員,並主持信義之聲廣播中心《奉獻生命之愛的這些人》。帶領六個查經班,喜歡文字工作。

相關著作:《攏是為了愛:30則以生命書寫的深情告白》《箴言智慧書:一天一篇,90天掌握一生的處世智慧》《預約50+好日子: 25堂心靈必修課,找回五十後的自在》《伸出你的手:為生命灌注愛與意義的33堂課》《這些人,這些事:用生命疼惜台灣的「愛的守護者」》
專文推薦 為自己的朝聖之旅做準備      周士煒
專文推薦 苦路祈禱就是默觀靈修的最佳操練  胡國楨
專文推薦 體會並珍藏復活和永生的奧蹟    陳仁勇
專文推薦 思想耶穌、注視耶穌        陳南州
專文推薦 耶穌的路,信仰的路        蔡銘偉
專文推薦 走過維亞多勒羅沙         盧啟明
作者序  走一趟苦路,洗滌我們的生命

第一站 無罪的耶穌被判死刑──不要隨別人的聲音起舞
第二站 耶穌背起十字架──在苦難中獲得生命力量
第三站 耶穌被戲弄、跌倒──與受欺壓的人站在一起
第四站 耶穌在途中遇見母親──母親的愛與悲痛欲絕的淚
第五站 西門替耶穌背十字架──學會尊重、包容每個生命
第六站 一位婦女拿手帕給耶穌──勇敢走出來,堅持到底
第七站 耶穌第二次跌倒──狂傲的人與敬虔的人
第八站 耶穌對跟隨的婦女說話──傾聽弱勢無助者的哭聲
第九站 耶穌第三次跌倒──關於「心硬」的省思
第十站 兵士分了耶穌的衣服──最重要的信仰功課
第十一站 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從刑具到拯救恩典的記號
第十二站 耶穌忍受一切羞辱──用什麼來敬拜上帝?
第十三站 耶穌被卸下十字架──勇於承認自己的信仰
第十四站 將耶穌安葬在墳墓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意義

附錄一 台灣聖母山莊的苦路──給登山客的深情告白
附錄二 日本長崎福江島的苦路──堅忍的生命與信仰意義

從精神醫學看大衛的情緒起伏

大衛一生的最大失敗,是因為迷戀部下烏利亞的妻子拔示芭而犯下嚴重罪行。此事件的經過是這樣:「有一天,近黃昏的時候,大衛小睡起來,到皇宮的平頂上散步,他看見一個女人在洗澡;那女人十分艷麗。大衛派人查詢她是誰,知道她叫拔示芭,是以蓮的女兒,赫人烏利亞的妻子。大衛派使者去召她;他們把拔示芭接來,大衛就跟她同房。

「事後,拔示芭回家去。過了不久,拔示芭發覺自己有了身孕,就送信給大衛,告訴她自己已經懷孕。於是大衛派人告訴約押說:『你打發赫人烏利亞到我這裡來。』⋯⋯烏利亞到了,大衛問他約押和部隊可好,前線情況如何?然後對烏利亞說:『你回家休息一下吧!』烏利亞走後,大衛派人送禮物到他家。但烏利亞並沒有回家;他跟王的守衛睡在宮殿門口。

「大衛聽說烏利亞沒有回家,就問他:『你出門那麼久,現在回來,為甚麼不回家呢?』烏利亞回答:『以色列和猶大的戰士都在戰場上,約櫃也在那裡,約押元帥和他的部屬都在野外紮營,我怎麼能回家吃喝,跟妻子同床呢?我指著你的生命發誓,我絕對不能做這樣的事!』

「第二天早上,大衛寫了一封信給約押,吩咐烏利亞帶去。信上說:『把烏利亞調到戰事最猛烈的前線,然後你們撤退,讓他戰死。』因此,當約押攻城的時候,他派烏利亞到敵軍防禦最強的地方去。敵軍從城裡出來,突擊約押的部隊。大衛的軍官有些戰死,烏利亞也陣亡了。」(撒母耳記下11:2-17)

這整個過程,大衛犯下十誡中的第七誡「不可姦淫」、第八誡「不可偷竊」及第十誡「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拔示芭並非大衛的妻子,所以大衛和她同房,當然是犯了第七誡。拔示芭是別人的妻子,大衛強行奪取,就是偷竊別人的妻子,犯了第八及第十誡。其實烏利亞在前線戰死是大衛故意設的陷阱,所以嚴格來說,大衛也犯了第六誡「不可殺人」。

依照〈利未記〉(肋未紀)20章10節及〈申命記〉22章22節兩處的經文記載,以色列人與別人的妻子通姦,男女兩人都要處死刑。若依法執行,大衛只有死路一條。大衛是敬畏上帝的人,也是上帝所喜愛的人,我們也相信大衛對十誡一定很熟悉,可惜他卻在慾望的挾制下,色迷心竅,犯下滔天大罪。

大衛的色膽包天、情緒起伏、詩歌創作力等現象,也可以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作探討。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躁症發作時,常會性慾增強,性方面變得比較隨便。以大衛這麼有信仰的人,為了佔有烏利亞的妻子拔示芭,竟然會不顧一切,一再犯下十誡中可被判死刑的姦淫、侵佔人妻及殺人罪,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但若以躁症者會性慾高漲而出現色迷心竅的行為來看,就比較容易了解。

大衛曾出現情緒大幅波動的情況,他與拔示芭偷情所生的頭胎孩子生病及死亡過程中他的精神與行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聖經這樣記載這件事:「上主使大衛跟拔示芭所生的孩子害重病。大衛祈求上帝讓孩子康復。他禁食,每天晚上進自己房間,整夜躺在地上。他內院的老侍從勸他起來,他不肯,也不跟他們一起吃飯。

「過了一個禮拜,孩子死了。大衛的臣僕不敢把這消息告訴他;他們說:『孩子還活著的時候,我們跟他說話他都不肯回答,我們怎麼敢告訴他孩子死了的消息呢?他可能做出傷害自己的事啊!』大衛覺察左右在交頭接耳,曉得孩子已經死了,就問他們:『孩子死了嗎?』 他們回答:『是的,孩子死了。』大衛就從地上起來,洗澡,梳頭,換衣服,然後到上主的殿宇敬拜。

「他回到宮裡時,吩咐預備食物;飯菜一擺上,他就吃了。他的臣僕問他:『我們真不明白:孩子活的時候,你為他禁食哀哭;孩子一死,你倒起來吃喝!』大衛說:『是的,孩子活著的時候,我禁食哀哭;因為我想上主可能憐憫我,不讓孩子死。現在孩子死了,我為甚麼還要禁食呢?我能使孩子活過來嗎?有一天我要到他那裡去,可是他永遠不能回到我這裡來!』」(撒母耳記下12:15-23)

大衛面對這件事所呈現的情緒與行為,固然可以用他是一個非常有信心的人來解釋,但也可以用躁鬱症者快速從憂鬱期「轉換」(switch over)成輕躁期來了解。前面曾以大衛在野外牧羊、深入接觸大自然的生活經歷以及個人天分,試圖說明其豐富的文學詩歌及音樂創作能力,但如果大衛是有躁鬱症又具有上述生活閱歷的人,就更容易說明他的創作爆發力從何而來了。

長久以來,不少人將創造力與精神疾病聯繫起來,他們稱那些創造力豐富、卻在精神方面不同尋常的人為「瘋狂的天才」。從亞里斯多德到莎士比亞,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們都談到,天才與瘋子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有著不受束縛的特點。那麼,精神疾病與創造力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相關性呢?

梵谷是具有高超色彩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傳奇畫家,他曾在精神狀態不穩定時割掉自己的一隻耳朵。梵谷此種偏離常軌的自殘行為,常讓人將高創造力與精神病作聯想,即一般人所謂的天才與瘋狂只有一線之隔。不少著名的藝術家、文學家都曾患過雙相情緒障礙症,包括歌德、莫札特、韓德爾、海明威、吳爾芙、安徒生、愛倫坡等等。

無論雙相情緒障礙症的基因是否有利於創造力,一項很清楚的事實指出,那些具創造天才的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他們的驚人創作力是在輕躁期產生,一旦進入躁症期,其創作的量與質都會崩盤。

在有效的治療方法出現前,那些具天分的雙相情緒障礙症者能否有成就,確實是有點靠運氣。自從有效的治療方法出現後,藉由現代精神醫學的治療(尤其是藥物治療),躁症的發作很顯著獲得降低。但要如何恰到好處治療雙相情緒障礙症,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從精神醫學看以撒的依賴型人格

以撒出生那一年,他的父親亞伯拉罕一百歲,他的母親莎拉(撒辣萊〔撒辣依〕)也已經九十歲。以撒出生前一年,上帝兩次向亞伯拉罕顯現,預告第二年莎拉會生一個兒子。當時這對老夫妻聽了都竊笑,認為怎麼可能有這種事情(參創世記第17、18章)。第二年,莎拉果然順利懷孕生下一個男嬰,取名以撒。莎拉高興地笑了,聽到這消息的人也一起歡笑。以撒這個名字的希伯來文意思就是「笑」。以撒這個名字究竟是竊笑或歡笑,也許劇中人和後世的讀者也難說清楚吧。

以撒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亞伯拉罕是一位非常能幹、充滿活力、事業有成的以色列族長。以今天的用語來形容,以撒是含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可是在以撒的成長過程,在那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卻藏著一些危機事件,影響以撒後來的人格發展。

以撒一生的許多重要生活記事都是由別人安排的。前面提到以撒娶妻,以及更早的被綑綁獻祭事件,都是由他父親亞伯拉罕主導的。而他年幼時與同父異母、大他十四歲的玩伴以實瑪利的分離,則是他母親莎拉強行拆散的。

在他年老力衰時,叫長子以掃(厄撒烏)過來,準備要按族人的傳統給長子祝福。聖經記載說:「現在以撒已經老了,眼睛也瞎了。他召長子以掃來,對他說:『我兒啊!』 以掃回答:『我在這裡!』以撒說:『你看,我已經老邁,離死不遠了。你帶弓箭到野外打獵,照我喜愛的口味燒好,拿來給我吃,好讓我在死以前祝福你。』」(創世記27:1-4)麗百加獲悉此事後,立刻叫來小兒子雅各,母子聯手設計騙以撒,使以撒把雅各誤認為以掃,給他長子的祝福。以撒被自己的妻子和兒子這樣愚弄,卻也只是逆來順受,沒有發出怨言。

從表面來看,以撒給人的印象是一生溫和、不與人爭,但其背後隱藏的是他懦弱退縮的個性。綜觀以撒的一生,他是一個內向、懦弱、依賴、無主見的人。以現代精神醫學的觀點,以撒可歸類為「依賴型人格」(dependent personality)。此種個性的形塑,除了以撒個人先天的氣質外,應該與他成長的生活經歷有關。

以撒從童年就目睹自己的母親莎拉與以實瑪利的母親夏甲之間的明爭暗鬥。此種童年經驗對個性積極進取的人來說,可能會激發其更強烈爭取自身權益的作風;可是對以撒這種依賴型個性的人,只會促使他更加退縮。遇到爭執時,寧可忍讓,息事寧人,不與人爭。以撒此種個性的典型表現,就是當他寄居在非利士人地區時,當地人一再將他的水井用土填掉、斷其水源,以撒卻沒有為自己據理力爭或提出抗議,而只是一再另挖新井,尋找水源(參創世記26:12-22)。


等到以撒年紀再增長,跟隨他那強勢作風的父親亞伯拉罕上山獻祭,當亞伯拉罕將他綑綁當祭品時,以撒竟然沒有表達不同意。雖然有不少畫家在繪製此故事時,將以撒畫成孩童模樣,但多數猶太拉比認為當時以撒已經是三十歲前後的青年。根據聖經記載,當時亞伯拉罕在自己家裡劈好獻祭時要燒的木材,然後帶著以撒從家裡走三天的路程到獻祭地點摩利亞山上。獻祭燃燒需要相當大量的木材,而且從亞伯拉罕居住的別示巴到摩利亞山(聖經學者認為可能是在耶路撒冷山丘)約有八十公里,一個孩童很難走這麼長的路,何況最後還要背沉重的一大綑木材爬上摩利亞山。

若當時以撒已經是一個青年,而亞伯拉罕已經是一百三十歲左右的老人,以撒若要反抗,亞伯拉罕是無法綑綁他的。有聖經學者解釋以撒之所以沒有反抗,是因為以撒本人同意被綑綁當祭品,並據此稱讚以撒的順服與信心。另一種解釋則認為以撒不敢反抗,默默承受父親亞伯拉罕的安排。

身為精神科醫師,我個人比較傾向認為以撒因其依賴型人格特質而不敢對他父親說「不」。從〈創世記〉第22章記載他們上山獻祭的對話過程及內容,很難嗅出以撒是自願被綑綁的。以撒在母親莎拉死後,沒有跟父親亞伯拉罕住在別示巴,而是移居到庇耳.拉海.萊,並在那裡與麗百加成婚。

有猶太拉比解釋,以撒住到位於別示巴西南邊一百多公里的偏遠地方,是為了接近以實瑪利,向這位同父異母的大哥哥取暖。母親死後,以撒頓失依賴,而父親亞伯拉罕這種活力充沛、到處趴趴走的人,以撒當然無法依賴他。也許向以實瑪利取暖,會比依賴亞伯拉罕更實際,而當麗百加出現在以撒面前,他終於又能回復到像依賴莎拉那樣的情境,獲得安全與安慰。

保羅身上的刺究竟是指什麼?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提到,他經歷過許多奇特的啟示,以及有一種病痛一直糾纏他。他說:「為了使我不至於因得到許多奇特的啟示而趾高氣揚,有一種病痛像刺糾纏在我身上,如同撒但的使者刺痛我,使我不敢驕傲。為了這件事,我曾經三次祈求主把這刺移去,他卻回答我:『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因為我的能力在你軟弱的時候顯得最剛強。』

「因此,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好使我覺得基督的能力在保護著我。為了基督的緣故,我樂意忍受軟弱、侮慢、困苦、艱難,和迫害;因為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哥林多後書12:7-10)

這個讓保羅這麼堅強的人長期大感困擾的刺,到底指的是甚麼呢?不少解經學者及醫學界的人對此問題產生興趣。他們的研究結果可分為兩類,一類主張困擾保羅的刺是身體的疾病,另一類主張它是象徵性、精神上的痛,而非肉體的疾病。

長期以來教會的傳統看法認為,困擾保羅的刺是身體的疾病。古愛爾蘭人把癲癇叫做「聖保羅病」(Saint Paul’s disease),似乎告訴我們,教會中不少人認為保羅有癲癇病。持此種看法的人,將保羅在大馬士革看到光、跌倒在地,然後又自己從地上爬起來,三天看不見東西等經過,以癲癇發作及發作後暫時失明作為解讀。

臨床上看到的癲癇案例,在所謂大發作(grand mal epilepsy)時,跌倒在地,然後又自己從地上爬起來,是常見的現象。先看見閃光,然後抽筋,或抽筋過後呈現暫時失明的案例報告也是有。所以,認為保羅患有癲癇似乎言之有理。可是,如果保羅患有癲癇,當時地中海沿岸普遍認為癲癇是邪靈附身所引起的,有這種習俗,我們很難想像保羅要如何「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我們也很難理解上帝要如何通過此軟弱,讓保羅呈現上帝力量同在的剛強。

另一種常聽到的說法,認為保羅身上的刺,是指他的眼疾。持此種看法的人舉〈加拉太書〉的一段話作為佐證:「你們知道,因為我身體有病,我才有初次向你們傳福音的機會。雖然我的病況使你們困擾,但是你們並沒有厭煩我,丟棄我。相反地,你們接待我,像接待上帝的天使,像接待基督耶穌。當時你們多麼高興,現在又怎樣呢?我可以這麼說,那時候,你們即使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給我也是願意的!」(加拉太書4:13-15)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這些人願意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給保羅,乃是暗示保羅有嚴重的視力問題。他們指出保羅在〈加拉太書〉6章11節提到「你們看,這些大的字是我親筆寫給你們的」,乃是因保羅視力很差,所以書信的字寫得很大。

另外,〈使徒行傳〉的一段記載也被用來支持保羅的疾病是眼疾:「保羅定睛注視議會的人⋯⋯大祭司亞拿尼亞吩咐侍從打保羅的嘴巴。保羅對他說:『你這粉飾的牆,上帝要擊打你!你坐在那裡是要根據法律審判我,而你竟違背法律,吩咐他們打我!』站在旁邊的人說:『你竟侮辱上帝的大祭司!』保羅說:『同胞們,我不知道他是大祭司;聖經說過:不可毀謗治理人民的長官。」(使徒行傳23:1-5)

保羅雖然歸信耶穌基督,但他仍然遵行猶太教傳統,不敢對大祭司沒禮貌。合理的解釋是他的視力太差,認不出大祭司,才會用「你這粉飾的牆」這種重話罵那個下令打他的人。不過,比起視力差帶來的不方便之苦,保羅經歷過的各種苦頭不知大了多少倍,單單為了視力差就一再要求主將之移除,這種做法與保羅個性是不符合的。

有一種看法不太被提及,卻比較合情合理、也符合保羅自己的言詞,就是認為保羅的問題出在「語言障礙症」(speech disorder)。保羅是一位到處旅行傳道的人。有甚麼疾病會比語言障礙症更影響他的工作呢?如果保羅有語言障礙症,那對他的講道工作確實大大不方便,對以演講傳遞信息為任務的人來說,這確實是很大的軟弱,也符合他說的「為了使我不至於因得到許多奇特的啟示而趾高氣揚,有一種病痛像刺糾纏在我身上,如同撒但的使者刺痛我,使我不敢驕傲」。

持此種看法的人,舉兩段經文做佐證,認為保羅有此障礙症。一段是:「弟兄姊妹們,我從前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甚麼華麗的詞藻或高深的學問對你們宣講上帝的奧祕。」(哥林多前書2:1)另一段是:「我相信我沒有哪一點比不上你們的那些『超等使徒』!我或許不善詞令,可是在知識上並不比別人差;這一點,我在各樣事上隨時都向你們表明過了。」(哥林多後書11:5-6)

保羅若真的不善辭令,而上帝呼召他去做的任務偏偏又是要演講,難怪保羅會一直求上帝除去此軟弱。上帝要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去傳達他的信息,舊約聖經的摩西就是個例子。保羅不善辭令的軟弱,正好能呈現上帝的剛強,這軟弱也是使保羅可以在人面前誇耀、做見證的地方。但不贊成此觀點的人,認為保羅能在雅典與那些希臘哲學家辯論,他不可能是不善辭令的人,反而應該是一個善於雄辯的人。

至於認為那根刺是象徵性、指精神上之痛的主張者,也有多種說法。首先,是認為那根刺是指他傳道過程中不斷遭受的苦難、逼迫或被扯後腿,這一點在前面討論保羅人格特質

這是一本值得細讀的好書。為所有關懷靈性健康與追尋心理健康之道的讀者而寫;也為關心他人心靈健康、探求更好療癒方向與陪伴方式的讀者而寫。
──花亦芬,臺大歷史系專任教授

這本書不僅適合已經信仰基督宗教的教友深入閱讀,也很適合尚未信仰基督教、卻對人生或生命課題有興趣的一般人來入門閱讀。
──陳永興,前羅東聖母醫院院長、民報創辦人

透過林教授的專業推理與抽絲剝繭,讓我們發現身處遙遠古代的聖經人物,他們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卻和現代人相差無幾。
──陳建仁,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

好生動的書名,想像現在您就在診療室中聽醫生剖析每位聖經人物,也在診療室中檢驗、診斷自己,不知您會有甚麼樣的體悟?
──陳昭華,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東門學苑校長

他將聖經裡遙不可及的人物,傳神地「轉譯」變成像我們的鄰居一般,更容易了解。始終對宗教保持「不可知論者」態度的我,信男兄的文筆觸動了我的興趣。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他將他專長精神醫學的觀點融入這些人物當中,這不但增加了我們對這些人物的認識,且會更清楚地知道他們會有這些舉動和思維之因。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