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
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的草稿時,心中充滿了無數的感觸。這本書是家暴倖存者的心聲,是一段段勇敢與堅韌的歷程,是對愛與信仰力量的深刻探索。作為勵馨基金會的執行長,我長期見證並陪伴了無數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倖存者。我了解,許多人在遭受暴力的時候,不僅失去了身體上的健康,還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創傷。而當他們尋求幫助時,教會能否成為一個理解並支持他們的地方,對他們的復原過程至關重要。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教會對家庭暴力存在著許多誤解和迷思。很多時候,教會的領袖或信徒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家暴倖存者所經歷的深刻創傷,或是誤以為倖存者應該「忍耐」與「原諒」,這些觀念有時會影響到對受害者的支持和幫助。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迷思:
1.「家庭暴力是夫妻私事,教會不應介入。」
這種觀念認為家庭暴力是私人領域的問題,應該由當事人自己解決。然而,家庭暴力是一種違法的行為,教會作為一個社會和倫理機構,應該關心並提供支持。教會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受苦的人,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其他地方。
2.「受害者如果真心信仰,就應該忍耐和原諒施暴者。」
有些人誤解宗教教義,認為信仰要求受害者容忍暴力並原諒施暴者。然而,這忽略了基督教對公義的強調,以及保護弱者和追求和平的教義。聖經並不要求受害者容忍暴力,反而提到要追求正義和保護弱小。
3.「家庭暴力是因為受害者的錯,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
有些人會將家庭暴力歸咎於受害者的行為,認為他們的言語或行為激怒了施暴者。這種迷思忽略了施暴者對暴力的責任,並將責任錯誤地歸咎於受害者。家庭暴力是施暴者的選擇,是他們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而不是受害者的錯誤。
4.「施暴者只是一時衝動。」
有些教會成員或領袖可能認為家庭暴力只是偶爾發生的衝動行為,不會長期影響。然而,家庭暴力通常是一個長期且系統性的行為模式,施暴者會反覆控制、威脅和傷害受害者,這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持續的虐待行為。
5. 「教會若幫助受害者離開,可能會破壞家庭。」
有些人認為教會不應該幫助受害者離開施暴者,因為這可能會破壞家庭結構或引發更多問題。然而,教會應該優先考慮受害者的安全和福祉。暴力的家庭關係並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結構,幫助受害者脫離暴力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
6.「宗教領袖應該勸解,不應給予具體行動支持。」
有些人認為宗教領袖應該只負責道德和精神上的指導,而不應該涉及實際的幫助或行動。然而,教會不僅是提供心靈上的安慰,也應該在實際上幫助受害者,包括提供法律援助、庇護所、社會服務等資源。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信仰並不是要我們承受暴力,而是要我們尋求解脫,尋求治療,並且活出一個有尊嚴、無暴力的生命。這正是勵馨多年面對各種性別暴力議題,逐步確認出組織終極的使命:「願每個人都能在沒有性別歧視與暴力的環境中成長,並享有生命應有之尊貴與榮美。」我們相信信仰能成為倖存者的力量,但信仰的支持必須是建立在理解和實際行動的基礎上。許多倖存者並非因為缺乏信仰,而是因為在暴力中迷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認識,甚至在信仰的名義下被壓迫和孤立。教會應該是倖存者走出陰影、重拾希望的地方,而非進一步加深他們的痛苦。因此,當我們學習如何在信仰的框架下支持家暴倖存者時,我們必須具備創傷知情的意識,理解每個倖存者(包括目睹暴力的兒童)的獨特需求,並提供不僅是心靈上的慰藉,也包括實際的幫助與支持。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倖存者提供了表達和療癒的空間,更在於它為教會和信徒們提供了反思的機會。它讓我們看到了在創傷與信仰的交織中,愛與重建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路,但這條路上,神的愛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光芒。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教會和基督徒反思: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家庭暴力的影響?我們是否準備好在受害者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成為他們的倚靠?作為教會的一員,我們的使命是要將愛與關懷傳遞給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暴力中掙扎的倖存者。
願我們都能學習如何成為彼此的支持,如何在信仰的力量中,共同走向重建與康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