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愛的重建--從家庭創傷尋回信仰與希望

作者 : 李佳恩

出版社 : 保羅文化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 256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269 NT$340 折扣: 7.91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試閱下載
分享:
.
面對隱藏的家庭暴力問題,基督徒應如何看待、理解並伸出援手?
 
走出家暴創傷,重建美好人生

家庭暴力的發生原因複雜,基督徒家庭不代表就能免於家暴威脅,只是事件更容易被隱藏。受害者可能面對更多關注與壓力,甚至可能因著來自不同角度的觀點而受到二度傷害。

本書從聖經觀點重新詮釋了愛與順服的涵義,作者更透過親身經歷揭示了暴力事件對家庭,特別是兒童造成的深遠影響。書中闡述家庭暴力的法律定義與不同類型,比較了刑事司法與修復式司法在處理家庭暴力案件上的利弊,並探討教會在提供實際幫助、心理支持以及信仰重建方面所能扮演的關鍵角色。此外,作者也見證在生活重建過程中,神如何藉著祂的話語賜下安慰與力量。

推薦文摘錄
神的愛是指引重建之路的光芒!
「《愛的重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倖存者提供了表達和療癒的空間,更在於它為教會和信徒們提供了反思的機會。它讓我們看到了在創傷與信仰的交織中,愛與重建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路,但這條路上,神的愛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光芒。」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

#家暴
李佳恩(Justine Lee)
1981年生於新竹,九歲隨家人移民紐西蘭。自幼展現鋼琴演奏天賦,屢獲全國音樂獎項,包括「年度青年演奏家」。她畢業於奧克蘭大學音樂系,曾兩度獲「最佳鋼琴家」獎,並取得心理學與教育研究生文憑,現任教於奧克蘭 Mt Roskill Grammar 高中。李佳恩自二十一歲起開始創作聖詩,並透過腓利門書房出版三部詩歌集:《獻新歌給榮耀主》(同名專輯)、《永存的冠冕》與《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此外,她亦出版兩本書籍:《新歌背後的樂章》與《連線卻失聯》。她以信仰為力量,將生命歷程化為詩歌與文字,分享神的恩典與安慰。
 
推薦序
作者序

I 家庭暴力的模樣

1 只是一巴掌?
從聖經觀點談家庭暴力
2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真實事件探討家庭暴力
3 招架不住的「愛心」海嘯
談輿論的二度傷害
4 貼ok繃不就ok了?
我們能忽視家庭暴力嗎?
5 生存還是毀滅?
談家庭暴力週期循環 

II 司法與教會支援

6 教會裡的老媽團
談生活運作的支援網絡
7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防治
談教會在其中的角色
8 修復式司法 vs. 刑事司法機制
談治癒與譴責
9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
談教會如何支援

III 家庭暴力下的產物—重創的孩子

10 家庭暴力的哀歌
受影響的孩子
11 目睹兒的真心話
從實例檢視心靈的創傷
12 飽經霜雪的成長期
從臨床角度縱觀兒童發展、治療、與教會的角色
13 班上的「美猴男」
談同理心的力量
14 執行功能應用於特殊教育
教學方針與宗教教育的應用
15 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請欣賞自己的孩子
16 進入客西馬尼園
為孩子恆切禱告

IV 靠神走下去

17 振作起來
給自己設定目標
18 鷹,一言不發
需要理會輿論嗎?
19 主啊!為什麼?
走出創傷
20 神開路1:生命的新篇章
蒙恩見證(上)
21 神開路2:苦難是包裝過的祝福
蒙恩見證(下)
參考資料
 

Chapter 6
教會裡的老媽團
—談生活運作的支援網絡

八點,鬧鐘聲響,媽媽到各個房間叫人。不料,每個都像幾百年沒睡覺似的,根本叫不起來。
「要去教會了,去教會了,趕快起來換衣服,上廁所,吃早餐。」
這樣叫了30分鐘,姊姊勉強起來,發呆似地坐在床上。而弟弟半睡半醒到媽媽面前:「媽媽,我的dinosaur上衣不見了,幫我找……」,而哥哥則被媽媽拖下床,閉著眼睛走到廁所,因為還沒醒,所以撒了一灘黃黃的尿在地上……
(以下到教會前的細節先省略)。
到教會後,聚會中:
「你看看,又遲到了」某信徒開始小聲說道。
「媽媽,我不要坐這裡。」
「媽媽,我不要坐那裡。」
「媽媽,我要坐xxx旁邊。」
媽媽真的要爆炸了,一臉難看的表情:
「不行,大家統統坐在媽媽旁邊,不要講話」。
「你看看,她就是脾氣不好。」坐在隔壁排的婆婆媽媽竊竊私語了起來。
「來來來,過來姨婆這裡。」某愛心姨婆最喜歡帶這些孩子了。
「嘿xxx,你不要去幫這位媽媽,照顧孩子是她的本分。」又一個聚會不專心的老姊妹管起閑事來。
「哪裡,人家辛苦得要命,我們能幫忙就幫忙!」坐在她隔壁的老閨蜜輕聲嗆回去。
暫住在孩子外公外婆家不到一年,我們便搬出去租房子了。
一人帶著三個孩子在外租房的日常生活,雖已過去多年,但那場景仍然清晰地在我腦海中繚繞。
感謝神,在教會裡,有幾個很好的阿姨們,一直陪伴我們走過各種困難,見證我們的成長。
感謝神,在這困難的時期,除了家人之外,神還為我預備了教會阿姨們組織的支援網絡。這個支援網絡正是心理醫師所提到的重要資源。
「我們不能坐視不理。小恩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其中一個才快滿三歲,雙胞胎還不到兩歲。她一人承擔了全部的家計和家裡的大小事,還得教學生彈琴。所以,我們必須幫助她!」這是一位幫助我多年的M阿姨說的。
「有人願意加入我的團隊嗎?」M阿姨堅定地問道。
「我願意!」X阿姨立刻響應道。
「還有我!」D阿姨也熱心表達要加入。
於是這三位阿姨,成了「老媽團」支援網絡的基本成員。後來加入的還有B小姐,以及W阿姨。
當時我要繳一個星期差不多台幣一萬元的房租,加上負擔家裡各項開銷。
三個孩子還這麼小,我不能出去上班,只能在家教琴維持家計。不過,當我在教琴時,總得雇用保姆來照看這三個小家伙吧!曾經雇過幾個人,但無論如何算,總是不划算。
「來我家教琴吧!」M阿姨提議。
「可是,阿姨您也有自己還在就讀高中的孩子們呀!」我覺得真的很不好意思。
「沒關係,我跟他們商量好了,你就安排禮拜天來,看早上幾點開始教,反正客廳都給你。你可以教一整天,我們老媽團幫你照顧三個小孩,給他們吃,陪他們玩,給他們睡覺。」
我聽了相當感動,也就接受了M阿姨的好意。
接下來的五年,老媽團都分工合作來支援我與孩子們週日的教琴生活。
這些週日的作息隨著小孩成長、入學,也跟著調整。例如M阿姨會陪孩子們閱讀,教女兒如何在廚房幫忙,M阿姨的先生也會到外面買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機智玩具。
然後再更大一些,M阿姨的先生都會幫忙接送孩子的一些上下課,或者在需要的時候,來家裡幫忙修東西、刷油漆,等等等。
老媽團讓我可以週日在M阿姨家賺取一週的開支,順利繳房租,繳水電費、網路費、油錢、幼兒園學費,還有其他瑣碎的開支。
D阿姨,還曾經一度每天開車40分鐘到家裡來,協助我在下午五點去幼兒園接大女兒回家的時候,幫忙煮飯,以及陪伴年幼的雙胞胎兒子。她看到我經常在接送女兒的時候,不得不在下雨天抱著雙胞胎上下車,覺得作為一個年輕媽媽,要照顧三個孩子實在辛苦,於是主動伸出援手。
我終於漸漸了解心理治療師跟我上的那一堂課,尤其是針對為什麼很多受虐婦女沒有勇氣走出來,離開施虐者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支援系統。沒有一個可靠的支援系統,生活確實難以維持。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經濟問題。
不得不承認,過去在痛苦中時,我常被「提醒」:「你能夠經濟獨立地撫養三個孩子成人嗎?你有能力承擔他們所有的責任嗎?」這些問題意味著我最好還是順從,接受現狀。
因此,心理治療師所言不虛。對於想要協助受虐婦女和他們的孩子走出家庭暴力循環的家人或教會肢體來說,組織一個運作良好的支援網絡是最為重要的。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

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的草稿時,心中充滿了無數的感觸。這本書是家暴倖存者的心聲,是一段段勇敢與堅韌的歷程,是對愛與信仰力量的深刻探索。作為勵馨基金會的執行長,我長期見證並陪伴了無數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倖存者。我了解,許多人在遭受暴力的時候,不僅失去了身體上的健康,還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創傷。而當他們尋求幫助時,教會能否成為一個理解並支持他們的地方,對他們的復原過程至關重要。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教會對家庭暴力存在著許多誤解和迷思。很多時候,教會的領袖或信徒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家暴倖存者所經歷的深刻創傷,或是誤以為倖存者應該「忍耐」與「原諒」,這些觀念有時會影響到對受害者的支持和幫助。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迷思:
1.「家庭暴力是夫妻私事,教會不應介入。」
這種觀念認為家庭暴力是私人領域的問題,應該由當事人自己解決。然而,家庭暴力是一種違法的行為,教會作為一個社會和倫理機構,應該關心並提供支持。教會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受苦的人,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其他地方。
2.「受害者如果真心信仰,就應該忍耐和原諒施暴者。」
有些人誤解宗教教義,認為信仰要求受害者容忍暴力並原諒施暴者。然而,這忽略了基督教對公義的強調,以及保護弱者和追求和平的教義。聖經並不要求受害者容忍暴力,反而提到要追求正義和保護弱小。
3.「家庭暴力是因為受害者的錯,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
有些人會將家庭暴力歸咎於受害者的行為,認為他們的言語或行為激怒了施暴者。這種迷思忽略了施暴者對暴力的責任,並將責任錯誤地歸咎於受害者。家庭暴力是施暴者的選擇,是他們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而不是受害者的錯誤。
4.「施暴者只是一時衝動。」
有些教會成員或領袖可能認為家庭暴力只是偶爾發生的衝動行為,不會長期影響。然而,家庭暴力通常是一個長期且系統性的行為模式,施暴者會反覆控制、威脅和傷害受害者,這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持續的虐待行為。
5. 「教會若幫助受害者離開,可能會破壞家庭。」
有些人認為教會不應該幫助受害者離開施暴者,因為這可能會破壞家庭結構或引發更多問題。然而,教會應該優先考慮受害者的安全和福祉。暴力的家庭關係並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結構,幫助受害者脫離暴力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
6.「宗教領袖應該勸解,不應給予具體行動支持。」
有些人認為宗教領袖應該只負責道德和精神上的指導,而不應該涉及實際的幫助或行動。然而,教會不僅是提供心靈上的安慰,也應該在實際上幫助受害者,包括提供法律援助、庇護所、社會服務等資源。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信仰並不是要我們承受暴力,而是要我們尋求解脫,尋求治療,並且活出一個有尊嚴、無暴力的生命。這正是勵馨多年面對各種性別暴力議題,逐步確認出組織終極的使命:「願每個人都能在沒有性別歧視與暴力的環境中成長,並享有生命應有之尊貴與榮美。」我們相信信仰能成為倖存者的力量,但信仰的支持必須是建立在理解和實際行動的基礎上。許多倖存者並非因為缺乏信仰,而是因為在暴力中迷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認識,甚至在信仰的名義下被壓迫和孤立。教會應該是倖存者走出陰影、重拾希望的地方,而非進一步加深他們的痛苦。因此,當我們學習如何在信仰的框架下支持家暴倖存者時,我們必須具備創傷知情的意識,理解每個倖存者(包括目睹暴力的兒童)的獨特需求,並提供不僅是心靈上的慰藉,也包括實際的幫助與支持。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倖存者提供了表達和療癒的空間,更在於它為教會和信徒們提供了反思的機會。它讓我們看到了在創傷與信仰的交織中,愛與重建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路,但這條路上,神的愛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光芒。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教會和基督徒反思: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家庭暴力的影響?我們是否準備好在受害者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成為他們的倚靠?作為教會的一員,我們的使命是要將愛與關懷傳遞給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暴力中掙扎的倖存者。
願我們都能學習如何成為彼此的支持,如何在信仰的力量中,共同走向重建與康復的道路。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